“丁義平的看法是,如果沒有艦隊海空優勢,只有野炮旅和一些戰車部隊配屬加強的話,野戰攻勢下他仍有把握擊退澳軍一個師,但交換比大概只能做到一對一。我基本認同這個看法。”
英聯邦軍隊的步兵師編制大于明軍,防守方又自帶預設陣地優勢,而且澳軍格外頑強,所以周長風其實覺得丁義平的看法稍有些過度樂觀了。
若有所思的朱泠婧勾著食指托在臉頰上,問道“澳洲東部大分水嶺貫穿南北,城市與鐵路皆沿海排列,往后的方略還是沿線一路南下”
“恐怕不行,我大概能預料到之后的狀況。”周長風搖搖頭,“戰車和機動部隊倒是可以比較好的完成分割包圍的任務,能在野戰中殲滅澳軍主力,但是之后還是得進攻城市”
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哪怕是一部分殘軍撤進城,配合民兵也一樣可以拖延大量時間,而且交換比也不好看,這樣一座城市一座城市的啃恐怕要花上一年半載才有希望推進到悉尼一線。”
并且,大分水嶺大概率還會存在游擊隊和抵抗組織。
綿延的山巒丘陵和樹林,那將會絕佳的隱蔽能力。
雖然人煙稀少,得不到民眾支持和供養,但美澳聯軍完全可以通過不斷的空投補給來維持他們的存在歷史上俄國人就經常使用雙翼小飛機悄悄向淪陷區游擊隊輸送物資和武器。
到時候明軍還得提防著漫長而脆弱的鐵路補給線被破襲壞,越往南邊打,治安壓力和補給難度就越高。
配圖
“軍部那邊也爭個沒完。兵部和督府爭補給、督府又跟陸軍爭方略。”朱泠婧說道。
周長風點點頭,篤定道“反正戰前的速勝打算肯定是不靠譜的,必須得調整了。”
并不寬敞的東次間中陷入了良久的沉默。
朱泠婧捏著小小的杯盞,轉過身,倚靠著桌子緊盯墻上掛著的澳洲地圖。
少頃,她喝了一口茶,伸手指著地圖沉吟道“衛國公建議中止對澳洲東部的攻略,朕倒是覺著可以進而攻占凱恩斯與湯斯維爾,然后轉攻為守。”
吳維煥認為這樣的消耗戰是不恰當的,如果只是明澳交戰,那么倒是無妨,大明可以耗死只有七百多萬人口的澳大利亞。
但問題是現在大明的頭號對手是美國,如今應該集中資源來對其取得決定性勝利。在那以后,再專心對付澳大利亞。
他的意見是,據守已經攻占的達爾文,將之打造為重要的中轉站和補給基地,同時繼續奪取莫爾茲比,但隨后在西南太平洋方向轉為戰略防御,集中精力對美國實施戰略進攻。
與之不同的是,朱泠婧希望更進一步,登陸澳洲東北部以后奪取凱恩斯和湯斯維爾,然后再轉為戰略防御。
她認為這樣可以保證大明對澳洲本土的軍事存在,攻占東北部的兩座城市的意義和影響力可比西北部的達爾文大多了。
隨之而獲的政治優勢雖然無法量化表達,但肯定是有利的。
比如本國民眾會歡欣鼓舞、提振軍民士氣;而對手則會更為驚恐,政局會動蕩,澳軍勢必會心急火燎地想將之收復,部隊將領也要承擔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戰爭責任,出現失誤的概率便會增加諸如此類等等。
“呃”聽完她的想法以后,周長風思索良久,躊躇著答復道“陛下你這個構想倒是挺好的,但是臣現在沒法給肯定的答復,這太復雜了。”
他迎著朱泠婧的目光,接著說“維持這些據守在凱恩斯和湯斯維爾的部隊要耗費多少物資而且又要穿過珊瑚海從莫爾茲比運過去,這其中的利弊得仔細盤算清楚。”
而且,不同于孤立的、連公路都沒有和其它城市連通的達爾文,東北部的凱恩斯和湯斯維爾是可以得到其它美澳聯軍的增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