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團一營已達成目標,殲敵三百有余,正向縱深挺進擴大戰果”
十三師的參謀長簡要反饋了一下前線的最新情況,然后看向了在場的眾將領。
“不準停,讓他們向西北方向深入三到四里,建立陣地隔斷敵軍左右聯系;三十七團呢還沒撕開大缺口打電話過去,再催”
了解情況后,第十三步兵師師長虞鑄常如是命令道。
周長風在今晨出現高燒癥狀,顯然也感染了瘧疾,他試著堅持了一會但還是感覺不行,所以便將指揮權交給了虞鑄常。
實際上他不太喜歡這個精明家伙,前些天謹小慎微,為了避免傷亡過大而被追責所以打得畏畏縮縮,全師上下推進效率相當低下。
如今卻又一反先前作風,連續指示部隊猛攻猛打擴大戰果,也不顧個別單位因為連續作戰而出現了脫節和失散。
有這樣的將領對于上級來說是很不錯的屬下,但對于下級官兵而言恐怕就不是個好消息了。
截止到12月15日傍晚時分,雙方已經在做著最后的較量了。
澳軍第3輕型坦克連的殘部引導著兩個傷亡最少的步兵連發起反擊,試圖擊退卡在一處重要接合部的陸戰一旅一團三營。
六輛美制2a2輕型坦克以楔形隊形實施沖擊,但在短短四分鐘的時間里就被幾門戰防炮和四面八方飛來的火箭推進榴彈擊毀。
緊隨其后的澳軍士兵們隨即遭到了迫擊炮的轟擊,之后更是暴露在了重機槍交叉火力下。
這場傷亡慘重但無功而返的反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是在本就狼藉一片的戰場上新增了六團鋼鐵篝火和數十具尸體罷了。
在反復爭奪多次的165高地上,爆發的戰斗最為慘烈。
折斷的刺刀、砸裂的槍托、破爛的鋼盔、卷邊的工兵鏟、口徑不一的空彈殼隨處可見。
姿態各異、殘破不堪的尸體遍地都是,層層疊疊,許多陣亡士兵的遺骸仍然保持著死前搏殺時的神情。
每一處陣地、每一段塹壕都要經過幾次、十幾次的爭奪,直到其中一方暫時無力反撲才會停歇片刻。
昨天因為陣地暴露而遭到空襲的澳軍第12野戰炮兵團營損失了絕大多數火炮和裝備,剩余的炮兵們拿起卡賓槍也投入了戰斗,但一個晝夜的鏖戰之后只剩三分之一的人還能動彈。
第十三步兵師以壓倒性的炮火優勢和自動火力給予頑抗的澳軍重創,每抵擋一次進攻幾乎都要報銷掉半個連隊。
但即便如此,激烈的血戰同樣讓明軍損失嚴重,雙方流淌出鮮血都與泥泥水混在了一起。
負責攻占165高地的是第三十九步兵團,從前至今統共十四次沖擊都最終被趕了下來,那座小山包上仿佛有著無窮無盡的敵人。
直到友鄰部隊攻占了側翼澳軍陣地,165高地和其他澳軍的聯系才被徹底切斷。
接下來,明軍第三十八團接替進攻,殘敵很快就在持續猛攻下死傷殆盡。
這處至少消耗了四十三萬斤鋼鐵和炸藥、折損了一千二百余將士的小山包被戰地記者稱作“血嶺”,可見其殘酷與血腥之甚。
傷亡最大的第三十九步兵團初步計劃申請七百枚齊力勛章總傷亡1014人,除去陣亡與不治的322人,余者差不多就是這個數。
“鈞座,敵人全線崩潰,估摸著要敗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