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克星敦號雖然再次被命中三枚500磅航彈,可沒有一枚能夠擊穿50㎜厚的強力甲板裝甲,因此依舊沒有沉沒的風險。
最終,當莫爾茲比守軍敗退之日,列克星敦號終于抵達了芝拉扎,在港的兩艘駁船趕忙接替了北盤江號,將這艘俘獲的航空母艦慢慢拖拽進了港口。
可惜芝拉扎的維修能力很低,只能夠保障萬噸以下的戰艦,所以列克星敦號僅能在這兒做一些簡單的修理工作,嘗試恢復自身動力,然后前往星洲或廣州。
“太不容易嘍,每一回都幾乎要打殘一個師,今后如果真上了澳洲,還不知會有多難啃哦。”
在陸戰一旅旅部中,姚良川感慨了一下戰斗的艱難。
之前對付英印軍、荷印軍那樣的殖民地軍隊倒是輕輕松松、摧枯拉朽,但真正來對付正規軍時難度卻陡增。
謝萬誠不以為意地說“監軍啊,這種大戰動輒傷亡幾百萬都不稀奇,如今才多少況且我泱泱大明多的是人,這點代價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因為歐戰的實際例子,朝野間也有著模糊的概念。
歐戰英國死亡995萬人、意大利死亡124萬人、法國死亡1698萬人、德國死亡247萬人不過爾爾。
大明如今有大約69億人,雖然工業化程度低使得動員率達不到歐洲工業國的水平,但龐大的基數擺在這里,兵源和傷亡承受能力仍然高得夸張。
哪怕依照5的低動員率幾乎不影響工農業生產的水平來計算,可用兵源都有3450萬人之巨。
而且如今的一系列戰斗已經證明,明軍同其它列強軍隊作戰的交換比是接近的,即使悲觀一些往壞了計,交換比一比二也同樣很可怕。
況且,全世界也沒有哪個列強愿意動員千萬大軍來死磕吧
龐大的人口在全面戰爭時期的優勢無疑是巨大的。
太平洋戰爭作為海空大戰的特點使得人口優勢難以體現,需要的是強大的海軍和航空兵力量,以及負責登陸作戰的精兵良將。
但造船業屬于兼具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這對大明是個好消息,朝廷完全可以動員茫茫多的勞工開掘一大堆新的干船塢用來下餃子。
在開掘干船塢的同時,勞工可以在這段時間里接受簡化的速成培訓,兩不誤。
主力艦會受限于器材、設備、武器的產量,所以同時開工的數量有限,但輔助艦艇則不然,簡陋的貨輪和護航艦使用燒煤的三脹式蒸汽機,幾乎想造多少造多少。
到時候美國有自由輪和勝利輪,大明也有小明輪和大明輪。
閣下十幾個造船廠同時開工自由輪固然厲害,但當我新挖幾百個小型干船塢來建造明輪,閣下又該如何應對呢
周長風望著遼闊的大海走神了許久,最后下定決心道“不行,這次必須提高動員水平了,等不了諮政院那幫人磨磨唧唧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