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昔,似乎從未有過如此混亂的時候。
“都聽好了,到了這份上可就沒退路了,臨戰怕死的逃兵是要掉腦袋的”
“只要不亂了陣腳就行,甭管多混亂都不能別亂跑,穩住就沒什么可怕的”
“看看,整個艦隊這么多船就在咱們背后,這要是被趕下海喂魚了還有臉回家不”
這時候,隆隆炮聲又響了起來。
艦隊所有戰艦都開始對第一和第三這兩處登陸點展開臨戰前的火力準備。
炮擊極為猛烈,放眼望去,整個灘頭上的炸點就沒停過。
閃光乍現,一團團煙塵久久沒有消散,因為每當快要消散時就有迸發出更多的煙塵。
駐扎在莫爾茲比的空軍第六輕轟炸支隊也專門過來助陣,數十架三六式輕型轟炸機從中低空飛掠凱恩斯郊區,三百多枚航彈紛紛落下,連環爆炸掀起的漫天揚塵幾乎籠罩了半個市區。
同時大明海軍還嘗試采用了一種新的海空協同戰術規定艦炮的彈道高度不得超過四百米,飛機禁止掃射,投彈高度不得低于四百五十米,二者一起攻擊同一個目標。
1月6日817,首批明軍乘坐登陸艇開始突擊上陸。
禁衛四團一營在北邊的圣三一灣登陸,在上岸以后可以直接依托巴倫河為屏障;凱恩斯機場就在登陸點以南二公里的地方。
禁衛五團三營在南邊的羅靈灣登陸,這兒較為寬闊,但地形起伏不平,總的來說算是勉強能接受的登陸點。
配圖攻勢地圖
北邊的登陸一開始非常順利,澳軍的抵抗烈度極低,微不足道。
南邊羅靈灣登陸點則截然相反,明軍官兵搭乘的小型登陸艇和運載坦克的大型登陸艇距離海灘還有九百多米,從岸上射來的炮彈就劈頭蓋臉的砸了過來。
“噗咚嘩啦”
kv型18磅野戰炮發射的榴彈落入海中濺起小小的水柱,但擊中登陸艇的時候卻炸出耀眼的火光,被撕碎的鋼板和木屑飛濺著掉進水里。
六分鐘的時間里有十幾艘大小登陸艇被擊毀,缺胳膊少腿的士兵嗆幾口水就沒了動靜,但傷處仍在涌血,迅速染紅了一片海水。
作為常年駐扎在順天府的部隊,禁衛二師的一些人甚至都不會游泳,直到臨開拔前才倉促組織了幾次泅渡強化訓練。
全副武裝的陸軍步兵乙類標準負重達四十斤,落水的很多人都慌了神,手忙腳亂,結果被沉重的武器裝備拖入水下活活溺死在大海中。
第一批安然靠岸的登陸艇一共有五艘,大約二百名官兵剛剛踏上沙灘就遭到了從多個方向射來的子彈。
“找掩體”
“臥倒”
“別傻愣著滾到邊上的坑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