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最多的是投資門檻較低的餐飲業,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的飯店餐館林林總總有六十多家。
因為急于回京,周某人沒有在拉包爾多作逗留,一宿之后天剛亮就又登上了飛機。
一路上起起落落,漫長的航程讓人又無聊又勞頓。
2月26日中午時分,載著他的式運輸機徐徐降落,安然停在了高橋機場三號跑道的后半段。
也正是在這一天,凱恩斯之戰和衍生的約翰斯通之戰終于畫上了句號。
澳軍第4師因之前多日強攻而使一線單位傷亡殆盡,幾近崩潰,在撤退之路打開以后雖然勉強逃出生天,但損失了全部的重武器。
后邊的第2師就沒這么幸運了,兩個步兵旅團成建制的僥幸撤退,然而總人數加起來還不到一千人;師部和其余部隊陷入重圍,最后被盡數殲滅,師長都在突圍時被重機槍射殺。
二者均被重創,按照估算,第4步兵師至少要補員休整三個月才能恢復。
遭到殲滅性打擊的第2步兵師更為凄慘,殘余官兵十不存二,連師部都被干掉了,還不如直接解散重組。
登陸澳洲的戰事無疑是極其殘酷的,無比接近大都督府所預想的最差情況。
禁衛二師、步兵十一師、步兵四〇師都減員甚多,技術裝備損失也較大,而且持續在春節前后的鏖戰滋生了厭戰情緒,恐怕也要幾個月工夫才能緩過來了。
這場戰役的軍事需求并不大,更多的是為了政治而進行的,因此大都督府參謀處和兵部廣泛存在不滿情緒。
與軍部的怨聲載道截然相反,大明朝廷倒是一派歡天喜地的氛圍。
在澳洲東北部站穩了腳跟,這是里程碑似的重大進展
戰爭代價的殘酷被刻意減少宣傳,各家報社都爭先恐后的登載著捷報號外,報紙上充斥著敵人橫尸遍野、明軍旌旗飄揚、官兵合影留念的照片。
而且這都不算什么,因為大明舉國上下仍然沉浸在前幾天的塔拉瓦海戰勝利的喜悅中。
與塔拉瓦海戰大敗美軍主力艦隊的輝煌相比,在澳洲東北部一座小城市取得的勝利就顯得黯然失色。
不過周長風卻很重視,尤其是第四〇步兵師和美軍第8步兵師的戰斗,他要求盡快匯總戰斗經過和報告。
這是明軍首次和“正統”的美軍交鋒,之前的殖民地軍隊魚龍混雜、狀況不佳,沒法代表美軍的實際戰力。
美軍部隊的作戰風格在四〇師軍官們看來非常鮮明,特點和英軍與澳軍都有差別。
一,進攻前的偵察往往規模較大而明顯,小組對縱深進行滲透偵察很罕見。
二,步兵行動呆板而教條,進攻時較為消極,遇到阻礙就停滯不前等待炮火支援。
三,炮兵表現較突出,火力組織靈活,反應速度快。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