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對澳策略轉變;瓜島異動
有別于至昌三十九年所取得的一系列酣暢淋漓的大勝,今年的兩場勝仗都不復從前那般風卷殘云的犀利。
一些敏銳且理智的權貴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清楚往后將面對的才是真正的較量和考驗。
這場遍及世界的宏大戰爭如今才正式進入最精彩的部分,之前不過是序曲罷了。
這跟長江民報去年刊載的一篇社論的看法一致。
排除德社這一特殊存在,大明與一眾藩屬國對英聯邦和美國的戰爭在表面上是利益爭奪,實質則是爭奪世界秩序的主導權。
這場戰爭的初期會非常順利,因為南洋諸地本就和中國歷朝歷代有千絲萬縷的淵源,而西方的殖民統治并不得人心,并且因為距離近,軍隊的后勤供給較為輕松。
但隨著局勢進展,當戰事延伸到更廣闊的大洋以后,大明先前所具備的優勢便會不斷減少,相應的,敵人的優勢卻不斷增多,戰爭會在一次或幾次的決戰以后進入相持階段。
相持階段的戰事將會以拉鋸戰為主要表現形式,雙方都會在此過程中打得有來有回,謀求奪取關鍵戰略節點,雙方均會接連不斷地損兵折將,這也是最考驗綜合國力的時期。
這篇社論指出,大明朝廷需要盡可能徹底的完成動員,以總體戰的狀態充分發揮戰爭潛力,全力鞏固已在掌控之下的南洋諸地,并將東瀛列島打造為堅固的前哨陣地,如此中國便可謂必勝。
“陛下,從戰術上來講,凱恩斯之戰打得不出彩,前半段的拉鋸戰中敵我損失相近。”
“以后這會是常態吧”
“復盤的話,敵我將領都沒有大疏漏,可以拿這場仗當作以后的參考,如果是我軍進攻,應該跟這次差不多。”
“我知道了。”
回京以后的周長風少許休息了一會,搜羅了一些前線的戰報,隨即進宮述職。
凱恩斯之戰可以說是一個預兆,隨著戰場登臨澳洲本土,雙方的交換比正在逐漸拉平。
明軍與澳軍的總傷亡數字大致相同,但是陣亡之比是三比四、負傷之比是十一比十,明軍地面部隊由于有野戰醫院和醫療艦的支援,因傷而亡的比例要低許多。
可澳軍因為要承受明軍海空火力打擊,壓力甚大,時常出現負傷士兵無法及時撤下火線接受救治的情況,后勤供給亦比較緊張,綜合下來導致澳軍的死亡比例較大。
朱泠婧走到了懸掛著的巨幅地圖前,伸手指著凱恩斯向下劃了一下,“只有一座小城還不行,務必南下奪取湯城,將戰線推到南緯二十度線。”
“澳洲兵團的彈藥消耗比預期的要多三分之一,分遣艦隊也沒彈藥了,最少還要等一個月才能再發動攻勢。”周長風如是答復道。
“乘勝追擊還是休整再戰,讓督府斟酌去。為了長久立足,戰場不能離凱恩斯太近。”
“是。”
最早的構想就是奪取凱恩斯和湯斯維爾,凱恩斯作為安穩的后方根據地,用來中轉海運物資、休整部隊;湯斯維爾作為前方堡壘,當成維持戰線的支點。
大明君臣拋棄了短時間內解決澳大利亞的幻想,當下的重點是集中資源挫敗美國,同時鞏固在蘇門答臘、爪哇、菲律賓等地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