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廣袤土地上的混戰還在持續不斷的進行,倫敦方面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正式啟動了之前束之高閣的干涉計劃,決定插手內戰。
此前英國人還在擔驚受怕的提防德國人強渡英吉利海峽,可隨著戰況趨于穩定,這個威脅愈來愈小,英國人立刻就準備在其它戰線上搞事情了。
現在隨著美國人正式下場,對沙俄的干涉就更加有可行性了。
一個星期前,溫斯頓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抵達了華盛頓,同富蘭克林總統會面商議。
二人洽談的主要內容是交換各自意圖,接著確定戰略方向。
英國的宗旨是盡可能的維持大英帝國完整、維持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確保殖民地的安全,尤其是印杜。
美國則期望能夠將自己的勢力根植在歐洲各地,充作未來施加影響力的據點,并不介意在博弈中打壓表面上的盟友英國。
多年前,英國地理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把地緣政治推向全球,在他的理論中,歐亞大陸被稱為“世界島”,他宣稱控制了世界島之心臟東歐,便等于控制了全世界。
從地中海到中亞、從印杜到中東亞,這兒云集了富庶的資源和古老的文明,歷史上的戰爭和沖突也主要在這兒進行。
哈爾福德麥金德的理論往往被認為是大戰的理論依據,與之伴隨的陸權論思想亦具備重要地緣政治意義。
美國人現在也在反思,過去孤立主義雖然帶來了不菲的利益,但也滋生了安于美洲的風氣、狹隘了國際視野。
一些有識之士大聲疾呼全球化的國際政治需要全球化的政治地理
他們力爭讓美國人破除陳見,用全新的思路看待世界,努力掌握世界主導權,扮演世界島離岸平衡的操盤手。
這直接影響了美國上層的戰略。
第一,美國不應像英國那樣深入歐亞大陸,以防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第二,美國不能再走孤立主義的老路,偏安一隅的日子到頭了。
第三,美國應延續先歐后亞的戰略。
第四,美國需要謀求具有戰略價值的前沿陣地,方便隨時介入歐亞大陸事務,以巧妙靈活的外交為矛、以雄厚強大的軍事為盾,撬動全世界
具體到現實,富蘭克林總統收到的草案中羅列出來的目標就有數十個應該爭取在冰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土耳其建立含有軍事基地的據點。
投身于這場戰爭表面上是為了壓制德社,實際上是致力于投射影響力。
美國上層普遍認為不可能擊敗德社,但爭取控制伊比利亞半島和亞平寧半島還是有希望的,如此便可建立起一個包圍網,將這些國家牢牢的捆綁在一起。
另外,東方的戰略則頗具陰狠意味。
東南亞諸島已經被放棄了,美國上層覺得將大明趕回本土的巨大代價并不值得,而且可行性較低,意義不大。
因此只需奪回馬里亞納群島,并確保澳洲的安全即可,之后便可以同大明媾和。
在此期間,應該設法通過各種手段來推動澳洲、印杜、埃及這三地的獨立,并嘗試拉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