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是還好,更重要的是忐忑不安當年費了不少心思才押中的寶,如今存在玉碎的高風險,換誰都覺得煎熬。
盡管陸戰三旅在各個方面都不及自己親手帶大的陸戰一旅,但客觀來說已經是明軍當中的一流水平。
講真,有種枉費好心的感覺,令人很不爽
實際上這些狀況在陸軍野戰條令上有明確闡述,第7步兵師的理論和訓練都不錯,可惜在實戰中將之正確實踐卻又是另一碼事。
在第一道防線的最東邊,g連接到了“嘗試繞過明軍陣地正面”的命令。
g連連長托馬斯上尉讓一個班作為尖兵打頭,其余人跟在后邊,盡可能低調的開始迂回。
駐防這處側翼陣地的是陸戰五團二營二隊,陣地配置為兩個堅固支撐點、三個暗堡、七個班級陣地組成的馬蹄形陣地,另外還布置有若干雷場、障礙物、倒打火力點。
最外邊的是幾處警戒陣地,說是陣地,其實就是一兩個雙人散兵坑而已。
見敵人鬼鬼祟祟的摸來,這兒的四名陸戰隊步兵立刻開槍,打倒幾人以后就開溜。
接下來g連展示了一場教科書般的連級步兵進攻行動。
托馬斯上尉命令一排為基準單位,接敵與突破過程中,其余班排均要以之為基準。
隨后,g連展開了三個步兵排,武器排將三挺勃朗寧7919a4重機槍布置在了左右兩翼、三門2型60㎜迫擊炮布置于后方。
很快,他們又得到了來自上級的81㎜迫擊炮的火力支援。
士兵們完成戰術展開之后,便在重機槍和迫擊炮的火力掩護下拎著槍小跑著前進,進行接敵運動。
等抵近至和明軍陣地相距500碼455米的跳躍點時,三個步兵排正式發起沖擊,準備實施突破。
當然這一切都被該陣地上二營二隊的明軍官兵盡收眼底,在他們看來這一套操作太呆板了。
這兒不是平原開闊地,存在一定起伏,完全可以晚一點再發起沖擊,減少體力消耗。
而且把三個排以正三角形排列于正面進攻也不是不行,但如果讓其中一個排對側面實施佯攻應該更好些。
如此種種,大概類似于學會了微積分的大學生看到高中生還在按部就班的求解面積。
“隊長,還不打”
“猴急什么無所謂的,再等會。”
沖擊中的g連官兵們相當亢奮,完全沒有意識到危機正在逼近。
“砰”
“狙擊手注意”
零星的槍聲來自于少量狙擊手,槍響人倒,突遭打擊的美軍士兵們借著慣性撲倒在地,朝著槍聲傳來的方向胡亂扣著扳機。
幾秒鐘過后,戰場上響起了此起彼伏的清脆聲響,一支支加蘭德步槍彈出了打空的彈夾。
等了兩分鐘,待那些狙擊手靜默以后,g連官兵們才再度起身向不足二百米遠的目標奔去。
直到這時,明軍陣地上的各個支撐點和暗堡才同時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