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是在澳洲大陸與澳軍對抗的,這兒的自然環境就比較適宜了,步兵與裝甲部隊相配合能在澳洲最大化的發揮戰斗力。
截止當下,他的設計已經吸引了美軍個別將領的注意,弗蘭克福德兵工廠奉命派出一個研究小組來加快研發。
同時身為專業的后來者,他能夠站在穿越者的歷史制高點來更加客觀的審視目前的狀況。
明軍還暴露出的一個迫切問題是步兵師和野戰重炮旅之間的協同困難、溝通不暢。
如此一來,盡管車體正面裝甲依舊只能抵擋127㎜機槍彈,但是37㎜穿甲彈在穿透裝甲以后會被變速箱阻礙,減輕對車組成員的傷害。
以轉戰萬里、幾乎打滿全場的陸戰一旅為例,旅屬戰車隊共編制有14輛三八式中型坦克,一年以來有記錄的受損坦克為45輛,但記錄為完全損毀的坦克僅19輛,本土自然也只陸續運送來了19輛坦克作為補充,其余的受損坦克都在修復后重新投入使用。
現役的式浮游戰車是戰間期技術下的產物,性能早已落伍,因此去年兵部軍器局就下達了加快研發下一代兩棲坦克的指示。
“停著幾百輛這也太浪費了。”周長風驚訝道。
周長風就這個狀況和羅符討論了許久,后者作為精于機動車輛的專家,憑著記憶和估計就能大致判斷有無可行性。
三是自行高射炮,同樣由三七式輕型坦克的底盤改裝,不過采用可旋轉炮塔的設計,搭載雙聯裝208㎜高射炮,車載備彈量不少于1200發。
“哦,這個車啊,現在用量不大,廠區和港口還滯留幾百輛無處可去,陸軍那邊打算給剩下的兩百多輛訂單取消掉。”羅符不以為意地說。
該型坦克車體尾部有兩個函道螺旋槳,能夠驅使整車在水面上以8㎞h的速度前進,但因為迅捷公司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形齒履帶,大大提高了履帶劃水推進的效率,理論上二者相結合能夠使該車達到10㎞h的速度。
這使得大量出廠的坦克無處可去,一批批積壓在廠區倉庫或天津港區碼頭,可能一個月只裝船起運幾十輛,但同時有一百輛駛下生產線。
如果缺乏條件,那么臨時堆放一些沙袋、木板、履帶板也能起到一定效果。
“大抵如此吧。”
這本身就不是什么復雜技術,只是應用得或早或晚而已,明軍提前一年用上,那就占到了一年的便宜。
周長風覺得這是個很不錯的底盤,可以拿來大做文章除了反坦克炮和高射炮,多管火箭炮、無后坐力炮、大口徑迫擊炮等等或許都可以試試。
應對措施也很簡單,為坦克增添額外的格柵附加裝甲就能有效阻擋來襲的反坦克火箭彈,使之卡在格柵之間無法正常撞擊起爆。
因為戰爭烈度的提升,輕型坦克注定會變成形同雞肋的東西。戰斗全重88噸、使用384㎜坦克炮的三七式輕型坦克在戰爭初期或許還算不錯,但這也是最后能發光發熱的機會。
第一種是在南亞次大陸與英軍對抗的部隊,比較常規,投入傳統的、一般水準的普通步兵師即可,大規模裝甲部隊受限于糟糕透頂的氣候與地形條件將很難發揮效用。
因此裝甲裙板可能會起到反效果來襲火箭彈撞擊裙板以后起爆,金屬射流成功擊穿了本來無法擊穿的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