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對比,一名應征入伍的明軍列兵沒有薪餉,只能領到每月3圓的生活津貼、每月6圓的安家津貼如果結婚的話、每天1圓的作戰津貼。
這便是兩種士兵來源的差別。
同時,番號從一〇〇開始的戰時步兵師都采用兩種兵員混搭的組合每個步兵班有兩三人是志愿兵,其余則為征召兵。
對于明軍軍官們而言,落差感非常大,以前的部下都是志愿兵聽話認真、干勁十足、任勞任怨。
可如今卻突然來了這么多征召兵,經常出現怨氣沖天、消極怠工的情況,甚至還涌現了許多受不了被老兵或軍官辱罵欺負、一怒之下打黑槍的案例。
于是乎,無形的隔閡就這樣產生了。
劉浦吐槽兵員素質差勁的還有另一個客觀原因訓練時間短缺、訓練器材不足。
一個新兵在服役后會先集中送到距離最近的練兵場,在那里接受為期30天的基本訓練;接著劃分兵種,接受為期60天的專業訓練;最后接受30天的野外駐扎訓練。
完成總計約四個月的訓練以后,新兵會被分散補充去一線部隊,或者組建為新的部隊。
如果是后者,那么當一個新的步兵師組建完成后還要進行三次全師合同訓練,大概一到兩個月,這就是劉浦所說的“三次大合練”。
然而因為多線作戰,既要補充又要擴軍,兵員需求陡增,所以原本的訓練時長被削減許多,很多新兵訓練三個月就算合格了。
第一〇七步兵師和第一〇八師甚至只來得及完成一次全師合同訓練,就接到了準備啟程前往莫爾茲比的命令。
“唉”周長風長嘆一聲,“沒有交的學費遲早要補交啊。”
顯然大明上下對戰時征召部隊組織辦法毫無經驗,沒有先例可循,追溯先例的話只能在史書中翻找。
不過還好發現的還不算遲,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另外值得慶幸的是大明硬是依靠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就達成了戰爭初期的一系列輝煌勝利,現在已是戰略相持階段,有充足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否則如果當前戰況迫切、青黃不接,那么訓練不足的師也照樣得拉上戰場。
“周待詔,咱們接著是按章程接著補訓嗎”沈學圣問詢道。
周長風抬手看了眼手表,頷首道“嗯,先接著練,補補課,基礎的東西都沒練好就別想著更高階的了。”
“是。”
“然后你倆挑幾個熟悉的參謀,我們來做兵棋對抗。”
沈學圣有些吃驚,他和一〇七師師長曾穆對視了一眼。
這是要考察高級將領的本領嗎那可得好好表現
兵棋推演的預設場景是紅攻藍守,紅方為沈學圣和曾穆二人指揮的兩個明軍師,藍方為周某人指揮的一個美軍師。
準備工作完成后,推演隨即開始。
周長風對大明陸軍高級將領的平均水平感到憂慮,這些人往往理論工夫良好,紙上談兵和兵棋推演都表現甚好,但是實戰中卻表現平平。
一旦受實戰中千變萬化的突發情況的影響,將領們就會感到不適應,難以有效掌控其部下的行動。
相應的,也確實有極個別天才無師自通,從前沒什么經驗也一樣能得心應手的指揮大兵團作戰。
可是這類人寥寥無幾,絕大多數普通明軍高級將領都屬于“學院派”。
“學院派”嚴重缺乏實戰經驗,他們往往年輕時在邊境沖突中有過戰功,但那種少則幾十個人、多不過幾百人規模的戰斗沒有什么意義,指揮分隊和指揮大兵團的難度天差地別。
在這至關重要的實戰經驗上,九成九的明軍高級將領都不及周某人。
周某人一開始就完整指揮過營級分隊,此后又在西班牙指揮過團級部隊,接著才開始率領陸戰一旅這樣的旅級部隊。
“好,就這樣吧,到此為止。”
在完成了一次干脆利落的防守反擊以后,以一敵二的周長風從容撤退藍方的一個師遲滯紅方的兩個師六天之久,最后成建制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