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海軍上將先闡明了會議重點。
“的確,他們有足夠的力量同時進行兩個方向的行動,我們在阿留申并沒有強大的地面部隊。”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點頭肯定道。
以脾氣差著稱的歐內斯特海軍上將直截了當地說“所以我們應該派去更多部隊,減少幾個去歐洲的師不會有影響。”
“但是為了加強夏威夷的防御,陸軍已經改派了四個本該去歐洲的步兵師。”喬治參謀長語氣平淡的陳述觀點,“如果不想讓意大利的狀況更糟糕,只能再讓一個師去阿留申。”
“這或許無法有效抵擋中國人,荷蘭港很重要,他們不會吝嗇多派部隊。”切斯特尼米茲開口了。
“如果我們失去了荷蘭港,他們就可以從三個方向對北美洲構成威脅。”富蘭克林總統看向了陸軍參謀長,“喬治,如果陸軍無法部署新的師,海軍陸戰隊應該也能滿足要求,或許還會更高效。”
遍覽全局,陸軍的表現著實差勁,糟糕的戰斗力和優先供應的精良武器完全不相符。
和他們相比較,用著舊式武器的海軍陸戰隊反而表現得更好,反差感與割裂感著實太強烈。
情況迫切,合眾國屢戰屢敗,已經到了不能再容忍各種奇葩事的地步了,總統不得不親自干涉一些現象。
對于還在使用湯米盔、春田栓動步槍、勃朗寧水冷式重機槍的海軍陸戰隊官兵來說,這是天大的幸事。
在戰略上,哪怕先歐后亞的慣性仍舊存在,但因為大明的兵鋒已經戳破底線也就是夏威夷,所以更多的戰爭資源開始向太平洋戰場傾注。
四個新組建的步兵師被部署到了拉奈島、毛伊島、大島,武器精良,齊裝滿員。
五個獨立坦克營也隨之而來,可笑的2中型坦克不見了身影,取而代之的是3中型坦克和3輕型坦克。
多個聯隊的陸軍航空隊相繼抵達,連帶原有的力量,夏威夷美軍已有大約360架各型戰斗機和290架各型轟炸機。
空有飛機大炮還不夠,多達54萬噸的軍需物資同樣重要。
一艘艘貨輪卸下數不清的食品、藥品、子彈、炮彈、汽油、鋼筋、水泥,保證美軍能隨心所欲的修建堅固工事和肆無忌憚的揮霍彈藥。
身處萬里之外的大明本土軍民與官僚還陶醉在王師所向披靡的自豪之中,可身在瓦胡島的明軍官兵已經感受到了壓力。
在九月的時候,明軍航空兵還在隔三差五轟炸其余島嶼的美軍目標,明攻美防。
接下來的十月,雙方開始你來我往互相攻防,好幾次空戰爆發在大海之上。
等到了如今十一月,空戰還在繼續,制空權的爭奪戰呈現出“長時間、低烈度”的特點,幾乎每天都有損失和陣亡。
消耗戰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飛行員們各有各的說法。
如果把敵我損失數據繪制成可視化的圖表,那么一下子就能看出十月是轉折點明軍叫停了空襲行動,開始致力于壓制美軍航空兵。
三個月的持續消耗戰一共讓大明誕生了五位王牌飛行員,但朝野間多半也只看到了他們五人的輝煌。
在這期間,明軍也在不斷向夏威夷增兵。
但是有限的運力需要劃分為運送部隊、運送物資、運送碼頭設施修復珍珠港,所以時至今日只又送了個第十四步兵師過去而已。
在瓦胡島之戰中損失甚大的十七師返回考愛島休整,現在瓦胡島上的明軍地面部隊為陸戰一旅、三十八師、十四師,計約四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