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三人相約去給太后和太皇太后拜新年。
太后就住在慈仁宮,自然知道皇上昨夜宿在了后殿,以為會發生點什么,結果被三小只炫了一臉父慈子孝。
這才明白,原來昨夜皇上是跟孩子們睡的。
三小只學會了系腰帶,被眾人連翻夸獎,自然要到處獻寶,在慈寧宮也表演了一回,逗得太皇太后和老太妃們又是一陣笑。
請安過后,惠嬪和榮嬪帶著各自的孩子離開了。太皇太后留下了郝如月和太子,又讓蘇麻喇姑抱走了太子,這才放外命婦進來磕頭。
每年初一,朝臣們在太和殿給皇上磕頭拜年,外命婦則要進宮給皇后磕頭。皇后薨逝,不必再去坤寧宮,很多老親便會到慈仁宮和慈寧宮拜年。
這些人里有赫舍里家的大福晉、赫舍里家的三福晉兩妯娌,有納蘭家的老夫人和大福晉,還有鈕祜祿家的人、佟家的人和富察家等滿族老親。
以上都是愛新覺羅家這邊的親戚。
因著太后和太皇太后都出身蒙古,再加上大清與蒙古之間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兩邊頻繁通婚,大清有公主嫁到蒙古,蒙古自然也有郡主嫁到京城,所以蒙古老親也不少。
眾人走進慈寧宮主殿,只見太皇太后端坐上首,下邊坐著太后,身邊還站著一個天仙似的女官。
宮里的女官一般都是兼職,由有體面的外命婦兼任。若說全職的,只有一個,那便是眼前這位赫舍里女官了。
她不是在慈仁宮后殿照顧太子嗎,怎么跑到這里來了
果然赫舍里家大福晉見到自家閨女便紅了眼圈,三福晉卻輕哼一聲,扭頭看別處。
太皇太后把赫舍里家兩妯娌的表現都看在眼中,心說皇上的拆家計劃很成功啊。
等眾人行禮過后,又彼此寒暄了一陣,太皇太后才轉頭對赫舍里家的大福晉說“如月這丫頭進宮快兩年了,把太子照顧得很好,我和太后都很滿意。”
見太皇太后嘴上說著滿意,卻半句不提皇上,太后心中便升起了一點不好的預感。可她還是臉上帶笑,跟著太皇太后夸獎了兩句。
果然,太皇太后話鋒一轉“赫舍里家為了皇上
,為朝廷鞠躬盡瘁。仁孝皇后更是為生下皇上的嫡子,搭上了性命,我再不忍耽誤如月這個好孩子的終身了。”
話說得極煽情,意思也很明白,赫舍里如月不能繼續留在宮里,該出去嫁人了。
赫舍里家大福晉一臉震驚,太皇太后這是什么意思,她清清白白的女兒送進宮,沒名沒分地守著太子,跟著皇上。如今太子立住了,就想過河拆橋
三福晉抿嘴輕笑,迎合道“太皇太后說得很是,只是如月這孩子命硬,親事艱難,求太皇太后看在她照顧太子辛苦的份兒上,為她指一門好親事。”
如今長房和三房的關系徹底破裂,過年都沒有走動,留如月在皇上身邊也是個禍害。
況且老爺說了,有如月在太子身邊一日,太子便不會與三房親厚,得找機會把她從太子身邊弄走。
這不,機會自己送上門來了。
便是皇上對如月有情,從前能被太皇太后拆開,這回為什么不行。
誰讓當今以仁孝治天下呢。
只要太皇太后尊口一開,隨便指一門親事,那就是賜婚,板上釘釘的事了。
太后以手扶額,下意識想裝頭疼離開這個是非地。
轉念想到如月對太子的好,對大阿哥和三格格的好,對自己的好,還有皇上對她的心意,太后生生忍住了,轉而給自己的心腹宮女使了個眼色,讓她趕緊去找皇上。
誰知心腹宮女一動,便被太皇太后看見了。太皇太后一眼瞥過去,心腹宮女嚇得趕緊收回腳,站著一動不敢動。
太后也放下了扶著額頭的手,聽太皇太后問她“赫舍里家求我給如月指一門親事,一時半會兒我還真想不起來誰家有適齡的兒郎。老了,不中用了。你替我想想,誰家合適啊”
這哪里是想不起來,分明要甩鍋給別人啊。得罪皇上的事,自己不做,推別人擋槍。
太后遞給郝如月一個安撫的眼神,笑呵呵說“自古兒女親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讓本人在這里聽著的,還沒出嫁的小姑娘臉皮薄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