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除了這些學科外,還有教授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哲學、模型鑄造學、造船學、國際法、官學介紹各國官員職銜和職能等學科。
這些學科的教學就十分簡略了,基本都是只介紹一些行業術語,按梁耀的觀點,這些算不上完整的學科教育,頂多只能算是簡單的學科科普。
還有一門特殊學科的教學十分詳細,那就是神學,畢竟這是教會學校。
除此之外,還有語言學科,也是重點教學的學科,主要是教學英語,還有法語、荷蘭語和西班牙語可供選修學習。
根據威利斯的介紹,這些馬禮遜學堂采取的是必修學科選修學科的模式對這些學生進行教學。
這些學科還算正經,就是習題到處都是濃濃的教會色彩。
比如說一道地理習題就是馬禮遜教士從利物浦出發,乘坐帆船前往大清國廣州傳教,幾月份出發最合適途中會經過哪些主要港口總航程多長假設船只平均航速為每小時65節,需耗費多少時日能抵達廣州
這道習題表面看是一道地理習題,實際上也包含了部分航海學和數學的知識。
再比如下面的這一道就是比較純粹的數學題,大意就是假設一個傳教士一生可以發展100名虔誠的信徒,這些信徒在傳教士死后成為新的傳教士,假設全世界有1000百萬十億人口,需要多少代傳教士的努力才能讓全世界人都成為主的虔誠信徒
總的來說,教會學校教授的這些知識基本達到了梁耀的心理預期。
畢竟這些都是白嫖來的學生,還要什么自行車,后續將他們送到東部的中學學習個一兩年讓他們參加美利堅大學的招生考試即可。
梁耀正在翻閱這些教材的時候,潘正煒帶著兩個孫子來聽濤園見梁耀。
梁耀委托伍元華幫忙勸說梁家老爺子將他母親送到加州來。
伍元華向他表示,潘家在官場上的面子更大,門路更多,聽說潘家和梁老爺子在北京有過一段交情,這件事情讓潘家出面更合適。
伍家和潘家雖然都當過廣州行商的總商,不過兩家走的路子不一樣。
伍家是以富冠絕諸行商,而潘家則是以權冠絕諸行商。
潘家在發跡之后,很快就進行了轉型,除了結交當朝顯貴之外還讓子孫用心鉆研科舉,考取功名,完成了從皇商之家到官宦之家的轉型。
潘家的子孫也很爭氣,有不少都考取了功名,走上了仕途。
潘家甚至為此考慮完全退出行商的隊伍,取消同孚行,只是潘家屢次上奏,朝廷都不許潘家退出,只得硬著頭皮繼續經營同孚行。
或許在營商方面,潘家不如伍家,但在洞察時局和人脈方面,潘家的路子要比伍家野的多。
歷史上,潘正煒的孫子就和孫某人交情不淺,甚至直接資助過孫某人。
“令堂的事情,良儀已經同我說了,為人子,盡孝道乃是人之本份。
梁公子既然有這份孝心,我潘家向來重孝道人倫,這件事情,潘家定會鼎力相助。”
潘正煒撩袍坐下,手里接過梁紹瑜遞上來的茶水。
如果只為這件事,潘正煒沒必要將他的兩個孫子也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