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學生都是貧苦人家的孩子,在大清科舉才是正途,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人家都是送孩子走仕途,不會讓他們跟著洋人學東西。
這些窮學生只求能夠吃飽穿暖,對于和梁耀簽訂的合同,他們根本沒有什么概念,只是對給他們食宿,培養他們的梁耀感恩戴德。
事實上,就連洋務運動時期,社會上的主流觀念還是認為洋務是沒有前途的偏門,是走投無路沒出息的人才會搞洋務。
在很多地方,洋務甚至不是一個中性詞,而是一個貶義詞,經常拿你洋務透了,你這人搞什么洋務,諸如此類的話來罵人。
這些由教會和洋行精挑細選出來的苗子都不錯,天資聰慧,英語流利,梁耀對他們還是比較放心的。
從移民中精挑細選出來的15名青少年就比較頭疼了,他們的文化水平高低不一,而且都沒有接受過系統正規的教育。
這些人梁耀是讓他們備考軍校的。
參謀人員、指揮官、炮兵、測繪工程兵等軍官和專業性強的技術型兵種最好還是要接受過正規系統的軍校教育。
梁耀允許他的步兵團使用現成的白人軍官,但一支以華人士兵為主體的步兵團,白人軍官占比太高也不是什么好事。
為了確保有足夠多的學員能夠考入軍校,梁耀從45名接受過中等教育的學生中挑選了5名加入了備考軍校的隊伍。
挑選的標準也很簡單,那就是挑其中身體素質最好的5人。
“寶琳,晚上你抽空再教教我英文唄,我之前沒學過這些東西,這些豆芽菜一樣字,我學起來頭疼的很,我怕學不好,明天又要挨嬤嬤的教鞭。”
下課的鐘聲響起之后,梁耀的堂弟梁旭纏著潘寶琳說道。
潘寶琳出身于廣州行商之家,英語功底要比從小接受傳統私塾教育的梁旭好的多。
梁耀聽說,潘正煒的這兩個孫子不僅會英語,還會法語。
梁旭、潘寶琳和其它的學生一樣,都剪去了發辮換上了西式服裝。
“沒問題,包在我身上,咱們是同窗,同窗同學之間理應互幫互助。”潘寶琳拍著胸脯痛快地答應了下來。
“潘寶琳你這么快就入學了”
潘寶琳這么快入學,梁耀感到有些詫異。
“校長。”
潘寶琳向梁耀深深一揖“爺爺讓我提前到學校和同窗們先混個臉熟我便來了,威利斯校長也同意了,寶琳今后和同窗們同吃同住。”
梁耀看著稚氣未脫的潘寶琳,他的眼睛里透露著一股成年人才有的成熟。
“三校長。”
梁旭習慣性地開口想要叫梁耀三哥兒,剛說出口馬上意識到在人前稱呼梁耀為三哥兒不合適,急忙改口。
“恩。”梁耀微微點了點頭,隨即對梁旭說道,“好生用功,想在美利堅立足,這些東西就要認真學,不要給梁家人丟臉,在學校里你就是普通的學生,我不會看在你是我血親的份上偏袒你。”
“謹記校長教會。”梁旭應承道。
他知道,三哥兒已經不是當初在香山的那個三哥兒了。
“你哥哥潘寶璜也入學了”
梁耀轉頭看向潘寶琳。
“恩,我和我哥哥一起入的學,不過哥哥學的是軍,我學的是法。”潘寶琳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