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1853年上半年的歐洲還是籠罩在戰爭陰云之下,處于劍拔弩張的狀態。
1853年下半年,各方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事實上的戰爭狀態。
緬什科夫這個廢物沒能夠為尼古拉一世從奧斯曼帶來好消息。
事態似乎朝著不利于沙皇俄國的方向繼續發展。
尼古拉一世自導自演地提出以俄軍撤出多瑙河公國撤軍的條件以換取俄羅斯帝國在奧斯曼帝國的特權。
尼古拉一世希望奧斯曼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在條約未經修改的情況下簽訂這份“平等”的條約,并聲稱這是俄羅斯帝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國爭端所做出的最后努力。
在給邁吉德的信件中,尼古拉一世不斷強調為了和平解決爭端,俄羅斯帝國已經做出了最大程度的努力,甚至做出了讓俄軍從多瑙河下游地區善意撤退的決定,希望邁吉德能夠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不要不識抬舉。
邁吉德也知道這是尼古拉一世給他下達的最后通牒。
在邁吉德即位之前,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就已經爆發過多次戰爭。
邁吉德對這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和了解,俄羅斯人信守條約的概率,和奧斯曼帝國境內上帝和真主的信徒都能和平相處,親如兄弟的概率差不多大。
尼古拉一世要將俄軍撤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聯合公國地區是假,而索要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特權是真。
如此拙劣的以退為進的伎倆邁吉德自然是看得出來的。
根據以往和俄羅斯的斗爭經驗,一旦俄羅斯人在談判桌上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俄羅斯一定會訴諸戰爭,以武力的方式解決爭端。
大英帝國駐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坎寧勛爵也提醒邁吉德不要中了俄國人的圈套,不要幻想和俄羅斯人簽訂條約就能換來和平。
同時坎寧也表示,一旦戰爭爆發,奧斯曼帝國將不會孤軍奮戰,大英帝國,甚至是法蘭西帝國,都將是奧斯曼帝國堅強的后盾。
雖然以往英國經常賣隊友的行為飽受詬病,但這一次,英國的確沒有出賣奧斯曼帝國。
因為俄羅斯人一旦控制了達達尼爾海峽這一黑海到地中海之間的唯一通道,大英帝國在地中海的特權將直接受到俄羅斯海軍的威脅,這已經威脅到了英國在地中海地區的核心利益。
英國希望借助奧斯曼的力量,將俄羅斯海軍的活動范圍限制在黑海之內。
權衡利弊之后,一方面他動員了帝國境內所有能夠動員的兵力,命令全軍做好和俄羅斯人進行戰爭的準備。
另一方面邁吉德向俄羅斯最有可能進攻的多瑙河下游的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聯合公國這兩個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出兵。
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聯合公國是奧斯曼帝國西北地區的兩個高度自治的附庸國,也是奧斯曼帝國西部和俄羅斯帝國陸地接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