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船販子們的心真黑,一艘排水量堪堪50噸的蒸汽船賣22000共和國美元也就罷了,就連用于短途散貨運輸的木排子都要賣上1800共和國美元。
哥,我們這是被船販子們當豬宰了啊!”
章思賢的弟弟章思齊望著密蘇里河上停泊的一艘蒸汽船、三艘拖船、十八艘木制平底船,心有不忿。
蒸汽船和拖船還算得上是正兒八經的船,就算日后賣,船上的單缸低壓蒸汽機單賣都能賣上個不錯的價錢。
至于那些沒有動力,完全依賴水流或者拖船才能行動的木制平底船,那也能稱得上船?
何德何能一艘賣上1800公共國美元的高價。
章思齊聽說這些木排似的散貨船是一次性的船只,散貨運到后就當場拆解了當木材賣。
“收割機和騾馬都買好了嗎?買好了就把收割機搬上船去。”章思賢非常平靜地說道,“只要我們把這些船開到定邊城,誰宰誰還不一定。”
“買來了,收割機的價格倒是正常,甚至比丹佛賣得還要便宜一些。”章思齊說道。
“哥,我不明白你買收割機做什么?就算到了定邊,年底之前完成墾荒,最快也要來年才能收第一波麥子。”章思齊不解道。
中部邊疆地區最常使用的收割機是普拉特收割機,即麥考密克收割機的改進版本。
這種收割機由一組水平排列的鋸齒刀片組成,通過機械聯動裝置往復運動,切割作物莖稈。
切割后的谷物被撥禾輪(由木制或金屬輻條組成)推送到平臺,隨后由人工進行捆扎。能極大提高收割效率。
收割機的動力來源是畜力,通常由1-2匹馬牽引,通過車輪轉動驅動內部齒輪和曲柄,帶動切割桿運動。
材質方面主體框架為木制(橡木或山核桃木),關鍵部件(如齒輪、刀片)采用鍛鐵或鑄鐵為材料。
麥考密克收割機最早由賽勒斯·麥考密克在1831年發明,1847年在芝加哥建立工廠。
1857年普拉特農機廠購買了麥考密克的專利,對麥考密克收割機進行改進引入可調節撥禾輪和鑄鐵齒輪,效率提升超過30%,更名普拉特收割機,并投入市場。
短短四年普拉特農機廠生產的普拉特收割機就占領了大平原地區超過65%的收割機市場份額。
將芝加哥的麥考密克工廠逼到破產邊緣。
普拉特收割機的收割效率極高,每日可收割10~12英畝(約4~5公頃)的地,是手工收割的8倍。
對人力的需求也比較小,只需1人驅馬,2~3人捆扎即可。
普拉特收割機能大獲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低廉的售價,每套收割機只需要140共和國美元,稍微闊綽一點的小農場主也能負擔得起。
至于缺點也是有的。
普拉特收割機受地形影響比較明顯,僅適用于平坦或緩坡田地,崎嶇地形非常容易導致刀片卡頓乃至框架斷裂。
同時普拉特收割機對作物適應性也比較差,對小麥、燕麥等直立谷物收割效果良好,對倒伏作物的收割效果很差。
不過這兩個缺點在大平原地區也算不上太大的缺點。
“你真以為委員長讓我們這些老移民到定邊城去,只是單純地為了在那兒墾荒?”章思賢懶得向章思齊解釋,有些不耐煩地說道。
“到了定邊城后,你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