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話入情入理,如果李隆基真要廢太子,王忠嗣一點都不覺得意外。
“那這封信,如何處置”
王忠嗣指了指桌案上放著的那封“招攬信”。
“這不過是李瑛投石問路之計而已,說不定,他還給其他人寫過。對于李瑛來說,王將軍若是回信響應,則是意外之喜;若是不回,也無妨,反正他已經決定走上這條路,沒什么好顧忌的了。”
沒想到事情居然這么嚴重,王忠嗣頓時不知道要說什么才好。像他這樣帶兵上陣的將領,面對類似的事情,其實都是在考驗自己的短處,那些豐富的戰陣經驗,半點都發揮不出來。
武惠妃的出身,挑動著皇子們的敏感神經。如果壽王李琩成為太子,將來登基稱帝會發生什么,簡直不敢想象。
也不能說李瑛是在“刁民害朕”,因為李隆基確實對他很不滿
“今年年初,圣人還在洛陽。但不知為何,最后卻提前返回長安,沒多久我便被貶斥到巫山縣。”
王忠嗣一邊說一邊若有所思,感覺這些事情單獨看都沒什么,但串聯在一起的話,就有些意味深長了。李隆基提前返回長安,是不是察覺到在長安的太子李瑛有什么異動
方重勇可不敢高估如今的李隆基,這個人的節操都已經掉沒了
“依你之見,應該如何回復為好”
看到方重勇許久沒說話,王忠嗣忍不住詢問道。
收到了李瑛的信,有很多種處理辦法。
最笨的辦法是“已讀不回”,當做啥事也沒發生過。
表面上看很穩妥,實則這是風險最大的應對方法。“已讀不回”,表面王忠嗣看懂了局勢,卻又想坐視旁觀。這種態度,在李隆基眼中,是最惡劣的。甚至與參與其中還要惡劣。
參與其中,只是沒腦子。而已讀不回屬于居心叵測。一個領兵的大將居心叵測,想想都讓人汗毛倒豎
“王將軍”
方重勇伸出手,就這樣看著王忠嗣。
“你這是何意”
王忠嗣一臉錯愣的問道。
“所謂疏不間親,圣人于將軍有養育之恩;忠王與將軍有兄弟之情。我不過同僚之子,俗語有云疏不間親。很多話,那也得合適的身份才能說啊。要不然我說的話,將軍又如何能信呢”
方重勇無奈嘆了口氣。
聽到這話,王忠嗣大喜,連忙從懷里掏出那張紅紙,交給方重勇。
“暫時,你可稱我為叔父,我稱你為賢侄即可。回長安后,你便住在王家宅院。”
王忠嗣又從懷里掏出一封信,讓方重勇懷疑對方到底是不是一個人形信箱。
拆開信,還是老爹方有德的筆跡,字形生硬而有力。
方有德在信上說,他與王忠嗣相交莫逆情同兄弟,現在自己要去幽州干一番大事業,估計不會再回長安了,所以沒空照顧方重勇,只能將他寄養在王家,一切聽從王忠嗣安排即可。
渣爹一貫的風格,從來不問方重勇行不行好不好,反正都是做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