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戶部這兩個司,權力大部分都是虛的。也就是說,負責執行的機構另有其人,只是辦完了事情以后,來戶部這邊存個檔報個到而已。戶部并不能直接控制這些事務的運轉。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大唐中樞“九寺”之一的“太府寺”了。
它是負責管理經濟事務的機關,又稱外府寺、司府寺。其長官為太府卿,副官為太府少卿,各一員。
太府寺負責管理國家財貨和貿易事務,其下屬有兩京諸市署,掌管財貨交易;左藏署,掌管錢帛,實際上就是國家的金庫;右藏署,掌管金玉、珠寶、銅鐵與骨角等物。
此外,開元以來,李隆基還命太府寺在兩京設置常平署,負責主管平糴之事,即國家在豐年收購糧食儲存,準備在荒年發售,以穩定物價,安定人心。
那么問題來了,戶部的金部司好像跟太府寺的職能高度重疊啊,到時候產生矛盾了,誰聽誰的呢
這是個不能回避的問題。
朝廷給出的答案是以太府寺為主,戶部只有知情權,沒有管轄權。
戶部的職權已經在大唐建立后的這一百多年里,被很多其他部門漸漸掏空了。
因此鄭叔清現在不是太忙,而是太閑了。戶部的那些事情,可以自如運轉,根本不需要他來插手。
或者換個說法,鄭叔清身上光有“侍郎”這個官位是不夠的,他現在還缺乏一個關鍵的“差遣”。
名義上有了侍郎的官位,權力上卻沒有侍郎該有的實力。這就是現在鄭叔清的尷尬處境。
老鄭身上缺乏的這個“差遣”,才是他在中樞存在的根本意義。
戶部的事情,本身就可以自行有序運轉,難道戶部侍郎的工作就是每天看看賬冊,然后喝喝茶就完事了么
或許看賬冊是戶部侍郎的日常事項之一,但簡單混日子,卻不是唐代官場的規矩。
唐代的所謂“差遣”,那是有什么事情就設什么官。包括“節度使”在內,最開始其實都是差遣,而并非官位。
具體有什么差遣,這個才是鄭叔清能出什么政績的關鍵。
至于戶部日常瑣碎,不提也罷。
“右相昨日問我,要不要接修漕渠的差遣,也就是修從長安到洛陽之間的漕渠,以利漕運。你說這個差遣,我要不要接呢接了就是戶部侍郎兼轉運使了。”
鄭叔清有些猶豫的問道。
方重勇前世漢語詞匯中的“官職”二字,在此時就有明顯劃分,兩個字代表了兩個意思,組合起來變成了一個新詞。一千多年以來,基本上保持了詞匯的原意。
侍郎是官,李林甫交代修漕渠的差遣是“轉運使”,是職。二者合在一起,才是大唐官僚的基本配置,合稱“官職”。
而“豪華配置”,則可能是一個官配上幾個職,然后再加上一些散官頭銜。比如說“戶部侍郎兼鹽鐵使、轉運使”之類的。
官員權力的來源,是來自差遣而非官位本身。
所以說唐代的官,哪有那么容易做啊普通人以為戶部侍郎就是整日在六部的衙門里面混時間等下班,如果真是那樣,戶部早就被裁撤了。
“就是說,你需要一個轉運使的差遣,然后接修漕渠的差事,對么”
彎彎繞繞一大堆,方重勇總算是聽懂了鄭叔清到底要做什么了。
“正是如此。”
鄭叔清微微點頭,面色肅然。
“鄭侍郎應該是不想干這個差遣吧。”
方重勇一臉古怪看著鄭叔清問道,對方要是想干這個差事,只怕早就跟李林甫打包票了,犯得著來自己這里“取經”么。
“誰說不是呢。”
鄭叔清嘆了口氣說道“我自己什么德行,那是再清楚不過了。挖漕渠啊,那不是一般人能辦的,得心夠狠才行。我這個人就是心不夠狠,還擔心名聲壞了。”
“挖漕渠需要心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