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兵法技藝在發展到唐代之前,便早就有了體系。特別是經過李靖整理和大唐官府的收羅后,已經基本完善。
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兵法技藝的第二個高峰,第一個則是漢代。
遇到什么樣的情況,標準套路是怎樣的,怎么防守,怎么進攻,其實都有明確的答案,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能夠記住這些,正常的應對,就已經是個合格的將領了。
所以剛剛這番對答,并不能說張伯儀用兵如神。而是他直接把標準答案背了一遍,頂多算是記性好。
“你帶人負責驅趕牛群,完成后從兩翼退出陣線,后面的事情不用你管了。”
李光弼吩咐張伯儀道。
“得令!”
張伯儀領命而去。
他就是這點好,為人比較實誠,不爭功,李光弼讓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李光弼麾下也有些人能力比張伯儀強,但這些人有時候喜歡“臨場發揮”。很多重要的軍務,李光弼不敢交給他們去辦。
幾乎就在李光弼下令的這一刻,對面的牛群開始動起來了。
李嘉慶命人點燃牛尾巴,然后受到灼燒,疼痛難忍的牛群,開始發了瘋一樣沖向西軍陣線。
看起來氣勢洶洶,勇猛不可阻擋。
位于陣線最前方的張伯儀,面露輕蔑之色,拿起手中的短棒,開始拼命敲鑼!
當當當!
當當當!
當當當!
一時間鑼鼓喧天!
整個戰場上都彌漫著刺耳的噪音。
這一招可謂是立竿見影。
受到銅鑼聲刺激的牛群,開始分散逃跑,彼此間還互相沖撞,陣型頓時大亂。
眼見效果出來了,張伯儀立刻扔掉短棒,舉起身邊掌旗官手里的黑色旗幟!
早就待命的前排軍士,瞬間便將手中的火把拋出,不偏不斜的拋入牛群當中。被砸到的牛,身上的火油被瞬間點燃,徹底成了一頭“火牛”。
它發了瘋一樣的四處沖撞,最后掉轉頭,跟后面的火牛撞在了一起。
牛群還未沖到西軍陣線跟前,就已經被拆得七零八落。
“投!”
張伯儀再次高呼,又有一排軍士手持火把上前,果斷將其拋入牛群。
在拋火把的同時,喧天的鑼鼓聲也一直沒停。西軍的騎兵在后方很遠的地方,壓根聽不清楚,完全沒有受到什么影響。
倒是陣前兩邊的士卒遭了罪,耳朵一直嗡嗡作響。
看到“火牛陣”已經被破,甚至不少“火牛”反向沖擊李嘉慶所在的大陣,李光弼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
他看到張伯儀已經帶隊從兩翼撤離,于是下令吹響號角,除了騎兵以外,全軍出擊!
嗚!嗚!嗚!
蒼涼的號角聲從中軍的位置響起,李光弼騎在馬上,在陣線的邊緣處觀戰。此刻前軍的兩萬西軍將士,已經向著敵軍沖去,如同山洪爆發一般。
那勢頭不是靠幾個人就能擋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