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看上去其貌不揚,但實際上是有本事的人,甚至可以說本事很大。
大到什么程度呢?
大到李林甫聽說了這個人以后,,認為他有宰相之才,對自己有威脅將其瘋狂打壓。李筌因此不得不辭官回家,后被裴旻看上,邀請其擔任自己的幕僚。
“如今天下大亂,神器易主,鮮廉寡恥之輩如過江之鯽,凡事皆以利益為上。
此乃大唐之不幸。
倘若拋開那些忠孝節義不提,裴公其實不太看好皇甫惟明。至于高邈,更是草包一個。”
李筌面帶不屑之色點評道。
顯然,他也不太看得上這些人。
高邈是個草包?
方重勇眉毛一挑,心中頓時明白了什么。
果不其然,李筌輕描淡寫說道:“此前種種,不過鋪墊而已,都是出自李某之手,為的是裴公之謀。高邈愚鈍,武夫而已,豈有這般手段?”
聽到這話,方重勇若有所思點點頭詢問道:“裴公也在高邈軍中么?”
“然也,裴公為副將,軍中不少親信。高邈為皇甫惟明指派,雖是主將,但在軍中影響力有限。
裴公假意順從,與高邈精誠合作。實則早已暗中準備,就等方節帥這股東風了。”
李筌摸著下巴上的短須笑道,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樣。
方重勇有點疑惑,既然李筌是裴旻的親信,而且早就打算對付高邈了,那何苦要替高邈出主意,讓這支軍隊橫在銀槍孝節軍歸路上結硬寨呢?
但是此刻他不好詢問此事,只好微微點頭應和道:“愿聞其詳。”
似乎是看出方重勇心中所想,李筌正色說道:
“李某之策,確實是針對銀槍孝節軍而來的,所以高邈召集眾將商議了一番之后便欣然采納,并親自率部埋伏于運河兩旁。
如此,長蘆與滄州二城不僅兵少,且主將和不少部曲都是裴公親信。
方節帥到時候可將漕船引火燒堤壩,然后提前率部離開漕船,騎兵繞后偷襲高邈的埋伏之地。
長蘆與滄州二城皆為裴公控制,哪怕見到了銀槍孝節軍,也會裝作看不見,不會給高邈通風報信的。
高邈伏兵被破,則必敗退回長蘆與滄州二城。裴公到時候會在城頭插上銀槍孝節軍的旗幟。
驚慌之下,高邈勢必無心攻城,進退失據,好似驚弓之鳥一般。
到時候大軍敗亡只在轉瞬而已。”
李筌輕描淡寫的,就將高邈人生中的最后一戰,給安排得明明白白。
首先,放水讓方重勇帶著銀槍孝節軍繞過他們的防區,導致處于埋伏狀態的高邈部,被人繞后偷襲。
只要高邈沒有搞到什么超自然水平的寶物,只要方重勇和銀槍孝節軍正常發揮,高邈大概率是要慘敗的。
其次,裴旻只要下令,讓親信部曲在城頭掛上銀槍孝節軍的旗幟,并守好城墻城門。假裝城池已經被方重勇攻陷,不讓高邈入城就可以了。
他壓根就不需要進行動員。
最后,敗退逃亡,補給斷絕的高邈,方重勇順手就能把他們給收拾了,如此一來,高邈此人如何,也就不值一提了。
整個過程裴旻做了什么沒有呢?
其實他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在高邈叫城的時候跟士卒們說,外面叫喊的人不是高邈,而是來詐城的壞人就行了。
這個計劃風險極低,可操作性極強,而且不需要把勝利的希望,寄托于善變的人性。
裴旻幾乎是躺著穩贏。
至于方重勇,攻打高邈,本身就是他自己的分內之事。哪怕是被便宜岳父給利用了,這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總不能指望裴旻直接兵變吧?
聽完李筌的全部計劃,方重勇心中暗暗感慨:這踏馬還真是……姜還是老的辣啊!
裴旻這種“背刺”神人,稍稍安排一下,給敵人放個水,高邈就這樣被他給莫名其妙的坑死了。
不僅做得巧妙,而且還避免了當個主動背刺同僚的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