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這兩年其實并沒有什么動蕩,至少是沒有大動蕩。李寶臣修仙去了,經常人在華山,根本就不在長安。
李琬是傀儡皇帝,李寶臣的三個兒子掌控著關中的兵權,李史魚和韋堅為宰相,關隴世家的人大量擔任中樞官員。要說穩定,那也真是四平八穩。
想上桌,有能力上桌的人都上桌了,那能不穩定么?
但是,民間上升的通道,已經被徹底堵死,長安朝廷甚至連科舉這種門面都不愿意裝點一下了。朝堂風氣糜爛,賣官鬻爵比比皆是。關中百姓因為前兩年分田,還不至于說揭竿而起,只是賦稅繁重苦不堪言。
并且,關中的人口在不斷外流到潼關以東。
如今在關中,底層唯有從軍,才有出路。大量寒門子弟遷徙到汴州參加科舉以求上進。
沒辦法,時至今日只有汴州開科舉,并且是真的“憑本事”擇優錄用,不看出身。
絕大多數的人,根本沒有選擇。
和平歲月比起戰亂來,確實好不少。但是,和平歲月也未必都是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也可能暮氣沉沉。
關中之前只是因為死了一批權貴,空出來一部分土地資源,再加上人口急劇減少,無形中緩和了人地矛盾罷了。
沒有戰爭,并不代表沒有剝削壓迫。關中那邊應該改變的東西,依舊是沒有任何變化。
李棲筠的侄兒李華聽得一愣一愣的,他隱約猜出方重勇的身份了,嚇得全身發抖。
剛剛,他還直呼其名來著。
“實不相瞞,最近本官倒是有件事頭疼,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不知李先生對此有沒有興趣呢?”
方重勇微笑問道。
“不知,是什么事情呢?”
李棲筠面露疑惑之色,方清辦事居然用得到他?那也真是稀奇事了。
“今夜本官在府衙設宴,你來了便知,這里不是聊大事的地方。”
方重勇依舊是不肯直說。
當然了,選擇權在李棲筠自己這里,他要是不去赴宴,那就啥也沒有。
既沒有前程,也沒有風險。
如果去了,并且把事情辦成了,那么前程也就有了。
哪怕是故交,哪怕知道你有才華,不辦點事情就想進官場,那些考科舉的人會怎么想呢?
李棲筠其實看得很通透。
隨后,方重勇便起身告辭。今天在酒樓里偷聽了一下午,好像并沒有人罵他這個權臣是亂臣賊子。不得不說,這科舉的威力,還真是相當厲害。
恩蔭(也叫門蔭)里面帶一個“恩”字,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皇恩”。
換句話說,帝王通過授予貴族推薦家族子弟出仕為官的權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是天子給了他們不考試就做官的機會,這些人自然也要擁護皇權。
要不然,這個權力以后還在不在就難說了。
同樣的,科舉代替了恩蔭,為官之人就不再感激“皇恩浩蕩”了,因為老子的成績是自己考出來的,不是你這個狗皇帝給的!
如此,便大大弱化了臣子與天子之間的利益關系。
日積月累下,變化非常明顯。
“這科舉啊,終究還是往前進了一步。”
走到狀元樓門口的時候,方重勇忽然感慨了一句。
嚴莊會意,連忙接話道:“官家所言甚是,不過將來官家登基之后,這科舉還是得改一改。這士子不念天子的好,那可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