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重勇不置可否,看向李筌詢問道。
“元長史所言,不能說錯,只是……”
李筌欲言又止。
他是樞密副使,可是他想說的話,卻不光是軍事方面的。
“有話但講無妨。”
方重勇微微點頭,依舊是不表態。
“下官以為,關中人心未附,倘若放任吐蕃人攻長安,恐怕關中父老也會將我等跟吐蕃人視作同類。
官家此番西征,除了抵御吐蕃軍外,同樣也想收攏關中人心。放任吐蕃攻長安,長遠來看并不可取,弊多于利。”
李筌娓娓道來,直指元載計劃里面的最大漏洞:如何收攏人心!
吐蕃人來了,朝廷跑了,官軍躲著。
吐蕃人走了,朝廷又回來,官軍也回來了。
這樣的狗朝廷,怎么可能得人心
“車將軍,你覺得如何”
方重勇看向車光倩詢問道,依舊是沒有表態。在場眾人誰也看不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此刻方重勇就好像是一個有耐心的好聽眾一樣,無論下屬說什么,都不會打斷他們的話,更不表態支持誰反對誰,更不會在事后清算。
當然了,這對于出謀劃策的人來說,絕非毫無壓力。畢竟,在家里說什么無所謂,在職場上,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的。
此刻車光倩就感覺壓力山大。
“官家,末將以為,吐蕃人是有備而來,又得涼州、蘭州等重鎮,士氣高昂。
如果我們倉促迎戰,贏了還好說,輸了的話,那就真要在長安打守城戰了。
所以不如大軍屯扎邠州,在邠州以北設立多道防線,木柵拒馬深溝壁壘阻之。
長安以北的群山之中有不少山道,可以容納小股部隊穿插其間。我們小股精兵繞后,襲擾吐蕃軍糧道。
待吐蕃糧秣漸少,士卒疲敝,軍心浮動時,再反戈一擊,方為上策。”
車光倩洋洋灑灑說了一大通,簡單概括兩個字:茍住!
按他的意思,拒敵于外是對的,但不能直接莽過去決戰。大方向對了還不夠,影響戰爭勝負的往往是細節。
“官家,士氣可鼓不可泄,吐蕃軍來關中也是立足未穩,不如直接一棍子把他們打死好了。此刻正是進擊的時候,越是拖,民心士氣越是變數大。
要知道,我們也沒有經營關中啊!”
何昌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在場眾人可以說一個人一個意見,而且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
吐蕃人初來乍到立足未穩,所以該打。
吐蕃人鋒芒畢露急于求戰,所以不該打。
為了爭取關中民心,所以要御敵于外。
為了拉扯出更大的戰略空間,所以要把敵人拖到長安來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