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說來這只是一段話,但是可想而知當時的情況有多么的緊急,錫蘭山國想要鄭和的寶船和財物,鄭和最終還是依靠著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打贏了這場戰斗,雖說是小國,但是畢竟兵力上敵方占優。
我們有更好的艦隊,更好的戰士,更好的裝備,更好的指揮。
但是鄭和打贏了戰斗也不是將對方國家洗劫一空,而是另立了順從大明的國王,畢竟以后他還得以此為落腳點,繼續遠洋。
第四次下西洋也就是最近的一次,永樂十年出發。
“第四次下西洋,蘇門答剌的蘇干剌剛剛弒君篡位,明朝方面認為他是“偽王”,他則惱怒明廷不賞賜自己,遂率大軍截殺我們船隊,最終還是不敵我軍,又另立了新王。”
“我們又去了忽魯謨斯,想再往西走卻找不到路了,最終帶回來了異獸“麒麟”。”
朱瞻墡看著這幅地圖,鄭和去了波斯灣,尋遍了阿拉伯半島,卻找不到繼續的路,其實如果在紅海登岸往西北走就是地中海了,不然的話再往西得繞過廣袤的非洲大陸。
只是他們沒有世界地圖。
與朱瞻墡和姚廣孝這樣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不同,鄭和是一個堅定的有神論支持者。
鄭和是回族人,又信奉佛教,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他信這個世界上有神,他想要去追尋圣城,也想去看看這個世界上到底哪里是神國。
海上的人們信仰著天妃(媽祖),他也將這個信仰隨著他的艦隊帶到了世界各地。
欲見神者,先見自我。
萬里航行他還未見他的圣城,也未見他的神。
這樣極具冒險精神的人在整個歷史上也只是極少數。
朱瞻看著對海事說起來就不停如數家珍的鄭和,如果給鄭和更多的時間,更多次的航行那會是怎么樣的呢。
“鄭和大人,您看占城,每次您出發的海外的第一站就是去那,位于交趾南部,現下黎朝反叛,便是在南部,若是明年下西洋之前尚未平叛,您的艦隊就必須先打一仗。”
“殿下放心,若真是如此,我從海上與陸地軍隊兩面夾擊,定能平叛,我與交趾人打過不少交道,他們的戰斗力不強,他們的朝廷能力也弱。”
朱瞻墡搖了搖頭:“自從打下交趾,多年來,安穩的時間甚少,總不能去一次打一次,得想辦法一次搞定,永絕后患。”
鄭和搖搖頭:“就算沒有我們,交趾也是連年有叛亂,那是個土地肥沃的地方,水稻一年能比中原大地多熟一次,但是那里的人民難以教化。”
“鄭和大人,假設,我說的是假設,我們在廣州府設立一個新的蒸汽船廠,并且訓練海軍,以蒸汽船現在的發展速度,只要有足夠的蒸汽船和軍隊,交趾不管如何叛亂,我軍都有隨時介入平定的能力,你覺得是不是這樣。”
鄭和細細一想朱瞻墡的假設,而后寒毛倒立,瞪大了眼睛看著朱瞻墡。
他想明白了朱瞻墡話后面的意思,只要交趾有叛亂我就出兵,出兵到他們不敢叛亂為止,以蒸汽船的發展速度,將來若是將廣州府到交趾的航行時間縮短到三五天內,交趾的叛亂便顯得非常簡單就可以解決,畢竟他們的軍隊完全不是我軍的對手。
甚至可以派下重兵把守。
朱瞻墡微微笑著說:“只是假設而已,交趾的土地肥沃,若是種上糧食,蒸汽船運著北上,我朝的糧倉必然年年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