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漢王爺善打仗,咱們跟著就好了,讓自家兒郎機靈點,別當了他人的馬前卒。”
《諸世大羅》
“不過這好像也是一次不錯的建功機會,萬一打贏了,保不定大明賞賜些什么,大明皇帝可大方的很。”
穩定了關西七衛,朱高煦就在準備著西征的事情,一群黃埔國立軍事大學的學子,不下二十人,就拿著本子跟在朱高煦還有麾下一批將軍身邊,一邊看一邊聽一邊學習實戰。
朱瞻墡的命令就是一直跟著朱高煦,代替朱瞻墡和朱高煦商量軍事方面的事宜,是來讓他們學習實戰的。
朱高煦不想教他們但是,這些人呢就粘著朱高煦,因為是朱瞻墡的人,他也不能將之趕跑,朱瞻墡還給他們一個個任命了軍職,都是些虛職,什么兵馬糧草總督第一秘書,第二秘書,參謀,甚至還有炊事員,反正有了職位,朱高煦就不能隨意打發他們走。
他們起大早就等著朱高煦,朱高煦總得商量事情的,無奈之下只能讓他們聽,這些人聽了就學,晚上還自己開小會討論,認真的很,但是朱高煦覺得這些人都是紙上談兵的文人,一點也不像是打仗的武官,心里還生了一絲輕視。
……
朱瞻墡在肅州卻在想著研發新東西,什么東西,裝甲車。
被朱瞻基的火神裝甲車一提醒,朱瞻墡想到了這種陸戰之王坦克,如果這能研發出來,坦克的威力將會讓大明的陸戰軍難以抵抗,披著鋼筋鐵骨的戰車,戰無不勝。
但是真正的坦克,需要內燃機,放入蒸汽機的話確實比較麻煩。
但是現在內燃機的研發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要做戰車就得用蒸汽機。
朱瞻墡思考之后,目前需要攻克的主要有兩點,一個是蒸汽機減重,一個是地形通過性問題。
如果沿用火車頭的形式太重了,不是說蒸汽機沒辦法帶動,而是行進系統,輪子底盤沒辦法承受,因為不可能鋪設鐵道去打仗,戰車需要面對復雜的路況。
為了應對非平面的路況,要么抬高車身提升通過性,要么使用履帶式車身。
朱瞻基想到的是抬高車身提升通過性,這也是正常人能想到的辦法畢竟只有朱瞻墡是穿越來的,知道履帶,但是整體大重量,加上火炮之類的東西,讓支撐戰車的輪子承受壓力過大,而且沒有橡膠全是硬接觸,顛簸且非常容易壞。
橡膠原產自南美,現在還沒。
一是減重,二是履帶,只要搞定這兩樣的話應該是可以造出類似的坦克車來,雖說實用性可能不夠,但是面對現在的敵人綽綽有余了。
當朱瞻墡將履帶這種行進方式給張三等人說出來的時候,張三等人簡直驚訝的說不出來話。
“殿下,真乃神人也,怎么會想出來這種法子,自帶道路的車子,簡直神奇。”
“接下來咱們分成兩組,一組進行蒸汽機的減重,將沒必要的總量減輕,而且蒸汽機的大小不用火車頭那么大,足夠帶動戰車加上大炮本身就好了,你們都是做了這么多年的數量工程師了,相信沒問題的。”
這些人最喜歡朱瞻墡稱呼他們為工程師,之前他們都是工人,但是工程師的稱呼帶了一個師字,多了一份尊重。
“張三你帶人主要研發履帶,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