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的正裝禮服過于同質化,想在這么大的廣場上,短時間找到一個人的確困難。
直到某位同學偶然發現,身邊行人里一位穿著黑色燕尾服的少年,緩緩地從衣襟里抽出了一根通體烏黑,帶著淡金色紋路的指揮棒。
“他在我旁邊”
這位同學出聲驚呼,隨后他下意識地捂住了嘴。
“指揮在這里”
“卡洛恩范寧在我這里”
終于,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范寧,但反應和第一個同學一模一樣先驚呼,然后立馬捂嘴。
這是因為此時人群里已經沒有了聲音,他們發覺自己的呼喊在音樂聲中過于突兀,導致大腦一時短路,想不明白這到底算不算音樂會場合,到底該不該噤聲。
在這幾聲呼喊下,人群開始涌動。
以樂手們站立的大致區域為中心,內圈的人們基本原地未動,外圈的人則往內圈收束,廣場更邊緣的人也在盡可能往音源靠攏。
之前短短幾分鐘的引子,已讓他們體會到了無比奇妙的共鳴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舞臺,樂手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是一種滲透式、沉浸式的極致聆聽體驗。
范寧持著指揮棒,感受著他還未來得及體驗的音場收束感,緩緩掠過人群,登上了一個截面成三角形的移動式樓梯其處在視野開闊的一處石磚地上,原本是作為給攝像師登高拍攝的機位而用。
它不高,僅僅接近三米,但附近沒有什么遮擋物,足以讓四周各位樂手看清他的動作。
“re,re,re,,re,,re,”
引子的尾聲,單簧管吹出重復的四度下行“呼吸動機”作為主題的引出,間隔越來越短,情緒越來越愉快。
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題到來,范寧遙遙地給了羅伊一個手勢,單簧管的這個呼吸動機被她承接,大提琴奏出一支清新,活潑,又帶著微微激動的旋律,此為“原野主題”。
同時,大管錯開半個小節進行模仿,就像穿過原野的人,在放聲歌唱時的空谷回聲。
長笛在副題吹響婉轉悠揚的“鳥鳴動機”,與圓號的“原野主題”同時疊置,形成復調,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大自然從靜謐中徹底復蘇,生靈起舞,熱鬧非凡。
范寧張開雙臂,帶出熱烈和歡快的呈示部結束句,在一個強拍落下后他右手瞬間收勢,指揮棒輕點,另一只手作出下壓的動作,然后往右緩緩平移。
樂曲回到了極高極弱的弦樂摩擦背景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