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就算是那些在學生時代如愿過一些念想的人,也只是“虛假的勝利”,就像范寧的前世經歷一樣。
這個階段的“英雄觀”自然是有爭議的,它體現在劇情中角色的相處,也體現在主角學生時代的觀念與行事風格上。好在不需要自責,也不需要爭辯,因為無論它們是好是壞,隨著青春年華逐漸走向尾聲,終將全部消散。
馬勒第一交響曲此為“巨人”的第一重隱喻。
“巨人”一詞,在本書的世界觀里還是一種存在于遠古時代的,類似元素體的神話生物,并和諾阿語中“圖倫加利亞”的發音存在同源性。到畢業音樂會當天兩條主線交匯時,它不僅成為了主角首演作品的名字,還在決戰中以“圖倫加利亞幻人秘術”的移涌生物形態出現,這呼應了第一卷結局,也暗示了圖倫加利亞王朝的秘史將是本書之后神秘側的一條重要主線。
此為“巨人”的第二重隱喻。
而范寧的老師安東科納爾教授,既是他藝術生涯中的引路人,又是他踏入神秘側道路的奠基人。主角會永遠懷念他,他那些曾受到冷遇的偉大作品,藝術價值終將被世人發現,終將成為人們永遠追隨銘記的不朽之作。
安東老師本身也是一位巨人。
此為“巨人”的第三重隱喻。
當結局的墓志銘以完整形態呈現時,不僅使第一卷寫下的卷首語得到扣題,而且人們添上去的后半句話“有的人死后方生”,也同時引出了第二卷的主題。
嗯,說到這里,估計大部分人早已經猜到第二卷卷名了。
第二卷,卷名“復活”,來源于馬勒同名的c小調第二交響曲“復活”,和第一卷“巨人”一樣,同樣是以隱喻的方式,暗示關鍵人物、關鍵劇情或結局基調。
新的開局不敢亂寫,作為996er,連續整活了兩三個月,精神狀態目前極差我要仔細構shui構shui思qun,梳理劇情,請假兩天,7月6號11點恢復更新。
敬音樂。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