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癥狀出現的時間節點,與他開始在特納美術館原址府邸定居的時間,有些令人浮想聯翩的巧合
在維埃恩生命的最后四年,除了安東教授之外,范寧還注意到了一位姓氏為哈密爾頓的女士與他來往密切,從各類資料中的信息來看,這是他聘請的治療抑郁癥的心理醫生。
范寧試著打聽了一下這位哈密爾頓女士的詳細信息,結果異常順利,因為她不僅仍在世,而且有一定的社會名氣她出生于新歷856年,那時不到30歲,現在則已經57歲,公眾身份是烏夫蘭塞爾著名的病理學家、心理學家、傳染病學家。
通過調查她公開履歷的時間線,范寧注意到,在老管風琴師去世后,那棟特納美術館原址上的宅邸,不久后變成了一家“城市精神病人委員會醫院”,初任院長正是哈密爾頓女士。
這里有兩點說明是必要的,首先范寧從細節中推測,雖然在這位老管風琴師的人生最后階段,哈密爾頓女士給予了他很多醫療照護,但劇情并不是“狗血”的“府邸遺產贈予”她僅僅起到了同官方牽線搭橋的作用,當局將府邸改建成醫院后,以“離世后的維埃恩”署名,向小教堂預支了一筆款項,作為他心愛的管風琴的后期修繕基金。
再者,這家“城市精神病人委員會醫院”也不能完全按字面意義上理解成“精神病院”。
它其實是從帝國濟貧院醫療體系獨立出來后的產物隨著提歐萊恩工業化進程中深層次矛盾的暴露,濟貧院貧民惡劣的生存狀況和衛生水平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詬病,議會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出臺了城市貧困法,對那時已經臭名昭著的濟貧法修正案834年版,又稱新濟貧法進行了改革。
其中一項議程就是成立“城市精神病人委員會”,把濟貧院內部醫院獨立出來,加大經費投入,尋求社會資助,廣泛收治窮人,這保障了一些曾經不被社會接受,對窮人來說難以啟齒的醫療需求,如性病、墮胎、未婚媽媽的生產等也包括殘疾人康復、職業病防治、傳染病防治精神病人只是其中一部分。
按照范寧的理解,這有點類似于“現代公立醫院”的前身了。
于是從80年代開始,先是大教區、大機構率先落實議會改革要求,再就是中小型濟貧院也紛紛進行整改這其中就包括了此醫院的建成。它們的資金來源既有當局撥付,又有教會善款,還有一些熱衷慈善事業的工廠主予以資助。
但較為蹊蹺的是,這家特納美術館原址上的醫院,存在時間似乎極短。
從資料各處的蛛絲馬跡來梳理時間線維埃恩886年夏天去世,醫院改建工程緩緩啟動,888年底才竣工,文森特范寧在特巡廳的工作檔案是889年截止,890年自己出生,后續特納美術館開始運營
把醫院再次改建成一棟美術館,那也是需要時間的。
這些事件挨得如此緊湊,似乎那座醫院投入使用還沒有一年,就因什么原因叫停或搬遷了。
錢閑得沒地方花了
花了這么多天時間,范寧終于將這些或印象深刻或繁雜瑣碎的往事,從維埃恩出生的826年,一直查到了自己的出生年份。
至于這其中的困惑之處安東老師和維埃恩管風琴師都已不在人世,他現在覺得,或許該找個機會,去拜訪一下這位年事已高的哈密爾頓女士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