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奏3仍在繼續,范寧的右手看似是在演奏雙音,實則包含兩條旋律的互相追逐,有時123指負責一條,345指又負責另一條,在復雜的同音換指間來回伸張切換,左手則一如既往地奏出連綿起伏的快速音群,形成第三對位關系。
每次出現模仿特征明顯的“音頭”時,范寧都加深了觸鍵,并輔以重而短的踏板突出橫向色彩,隨著這條變奏的推進,在悅耳的聽感之外,其層次和條理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聆聽者的面前。
先是麥克亞當侯爵作出反應,再是三位大師,到這條卡農進行到中后期時,參禮席前排的七位考察團成員,已經全部后背離席,坐直身體。
“這條變奏我還是低估了它的水準”維亞德林的大手緊緊抓住木質扶欄,“當我聽到第二小節,發現它是一條卡農時,的確是大感驚訝的,但我實在沒想到,卡洛恩還能把它寫得和之前變奏一樣的長,而且往后的質量仍舊如此之高。”
克里斯托弗腦海里則閃過了許許多多的,他所結識和聆聽過的杰出教會音樂家,恍惚間,他以為自己看到了在臺上演奏的管風琴師維埃恩。
如果說從詠嘆調的演繹,到變奏的出現,是讓各位聽眾感到驚訝的開始,那么變奏3卡農的出現無疑是一道分水嶺,一道從驚訝變為震撼的分水嶺。
敢于在即興場合創作卡農的,無一不是藝術沉淀極其豐厚的音樂大師,要么就是類似那位在青年時代就斬獲皇家音樂學院專職管風琴職位的天才人物。
卡農不是曲名,而是一種復調技法,說起來很簡單,它就是要求創作者寫出一條“可供復制”的旋律。
但不是什么旋律都能做到這點,它必須滿足如下特性當“復制體”錯開若干拍進入,并與“原旋律”同時奏響時,兩者依然能維持對位關系的和諧,從而形成模仿和追逐的奇異效果,直到最后一個和聲時融合在一起。
這無疑帶著“自我”與“他我”關系的哲學意味探討,甚至具備“表象”與“意志”關系的神秘主義思想。
右手的兩條卡農旋律交織融合,左手奏出最后一組明朗愉快、上下起伏的分解和弦,音樂暫告段落。
變奏3結束,舞臺上的范寧心中小出一口氣。
若把哥德堡變奏曲分為前中后期,前期技巧上最難的就是第3條和第5條變奏,算是比預期更順利地渡過了第一個難關。
右手追逐的緊湊感、左手跑動的穩定性、長音符的氣息留存、聲部與聲部間的起伏層次、橫向的和聲色彩凸顯自己做得很好。
調整了兩個呼吸的時間,范寧雙手重回鍵盤,左手3、4、5指以強力度的低音重現主題走向,高音區則出現了跳進的優雅音程,并陸續用雙手剩余的手指接續,在下方中間兩個聲部進行模仿。
變奏4,四聲部,帕斯比葉舞曲風格,這種體裁其實可視為快速版的小步舞曲,整個變奏以明朗的三拍子節奏所表現,呈現出高貴優雅的姿態。
這是前期凸顯主題最明顯的變奏,能較好地幫聽眾梳理樂曲的邏輯主線,它各聲部的節奏型相對而言也比較歸整,對位關系多成柱式和弦,演繹起來容易穩住。范寧在其處理上,傾向于大膽地使用一些較重的踏板,讓和聲色彩更加濃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