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范寧初次窺見神秘后,認為其原因在于,有知者的核心為“隱知”和“靈感”,而藝術家直接占了一個。
現在來看,這只是最表層的原因
這個世界藝術家的高地位以及世界文化藝術產業的繁榮,恐怕和各大非凡組織和掌權者更有意的推動和促成有關。
尤其對比神秘側和藝術側的兩個重要節點
討論組成立的時間,略等于蒸汽革命完成的時間,略等于本格主義開始的時間。
討論組發現這一現象的時間,略等于本格主義結束,更繁榮的浪漫主義開始的時間。
“在這樣無可辯駁的客觀事實之下,各非凡組織開始正視這一問題。”維亞德林說道。
“大家對藝術事業繁榮這一概念作了解構分析,發現其大概可以分為兩類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如藝術家的誕生、成名和死亡;如藝術作品的問世、傳播和反響。”
“于是,為更合理地對藝術家作出價值評價,引導人類藝術事業的走向繁榮,找到一種可起到指導作用的理論十分關鍵。”
“討論組順著這條線索研究,發現古代學者們其實在一些隱秘典籍中已體現出了此類思想,他們吸收了這些理論,結合神秘主義和藝術實踐需要,定義了格的概念。”
“格,指藝術家或藝術作品在歷史長河中被世人認知和銘記程度的總和。”
“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推論出格的幾個重要特性。”
“首先,既然格是認知和銘記的總和,那它在一個人死亡后依然可以存在。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都具有格,總體而言后者依附于前者,但兩者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大師的作品目錄中可能也有冷門作品,某些在藝術史中處于二三線地位的藝術家,也可能出現那么一兩部名氣足以和大師比肩的傳世之作。”
“其次,雖然格的評價是主觀的,但它是一種集體主觀。討論組或考察團并沒有權力決定一個人的格是高是低,能決定的只有歷史長河中認知和銘記他的所有人,就拿剛剛的主題探討舉例,與其說我們是在評價你的格,倒不如說我們是在憑經驗測量你的格。”
“最后,格時刻在變,有時難以預計,可又存在宿命式的因素。藝術家死亡后他的作品目錄已經定型,這些作品既有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默默無聞,卻百年之后被世人發現價值,也有可能流行于當下市井之間,卻在十年二十年后逐漸被人遺忘”
維亞德林此刻語調變得意味深長。
“看起來,世人如何認知你的格,這似乎具有不確定性,一位勤勉純粹的藝術家,或先鋒理念的開拓者,可能究其一生格的層次都不如那些在市井中獲得廣泛追隨之人”
“但把時間拉長,歷史總會給長眠者一個公正的評價。”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