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寧深思了許久。
其實他覺得,無論是格的定義還是特性,都非常符合他一直以來的藝術價值觀。
尤其是維亞德林說的最后一點,關于藝術在歷史長河中的評價問題。
巴赫在生前被認為是“喜歡寫過時體裁”的老管風琴師,名氣不如自己幾個兒子,死后他和他的作品都長期被世人遺忘。
梵高認為自己畫的向日葵應該能值500法郎,但實際上這個價格無人問津,他一生中唯一的公開拍賣記錄,紅色葡萄園賣出的價格是400法郎。
這兩人活著時正好相反,一個被認為“老土”且“古板迂腐”,一個被認為“怪異”且“離經叛道”,但后來的歷史證明,他們都是先驅。
唯有熱忱、勤勉、忠于內心所想、且對藝術保持敬畏之心的人,才能以另一種方式永生。
維亞德林的目光從上往下,穿過教堂層層高度錯開的交叉廊道“人們對于格的神秘學理論研究,經歷了較為曲折的過程,他們發現古代學者在隱秘典籍中對類似定義的解讀千差萬別,有的不全,有的難以讀懂,有的過于情緒化,甚至有的價值評判傾向與人類一貫審美相悖,被認為是在被邪神污染情況下記載的危險隱知。”
“現在討論組采用的劃分方式,是以第3史大宮廷學派的七重門扉理論為基礎出發,結合那個時期通行的隱喻壁畫屠牛圖上的具象化元素啟示,并經現代神秘學優化調整后形成的。”
聽到這時范寧心中一動,第3史通行的隱喻壁畫
從名字上看,這極有可能就是當初自己在地下建筑深處見到的那塊石碑上的圖案,沒想到維亞德林也知曉,自己在特巡廳聯夢會議上所聽到那幾個名詞,也確實能在屠牛圖的細節上找到其相似的元素。
“格命名方式的背后原理,由于涉及更高位格的隱知不必深究,但你已半只腳踏入高位階門檻,即將對輝塔形成直觀印象,對于各層級格本身的劃分方式,的確應該有一個全面認識了”
在維亞德林的解釋中,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格”。具備“格”的人,在死后也并不是可以一直留存。
那些過于庸碌一生,沒有任何產出之人,肯定是自始至終就不存在“世人的認知與銘記”一說。
即便是有過產出的藝術家,在其生時具備一定的“格”,但隨著他的死亡,也可能逐漸被世人淡忘,逐漸滑落到“不入流”的程度,或稱“失格”。當然也存在藝術家死后才逐漸被世人所理解并意識到價值,“格”不降反升的情形,或稱“升格”。
在明確這幾點的前提下,“入流”或更高水平以上的“格”,總共有七種高度,按照維亞德林的解釋,它們的命名均采用隱喻法,以對應大宮廷學派“七重門扉”神秘學理論中的名詞
第一高度“飛蛾”。在范寧理解中,這一高度所對應的世人認知,大概接近某位“開始在藝術職業生涯上留下屬于自己的足跡”的人,成為“飛蛾”意味著他將和千千萬萬同樣的人一起,以渺小的姿態投身對崇高事物的追求,燃盡靈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