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樂章,熱情的快板,22拍,奏鳴曲式。
范寧手中的指揮動作異常簡潔,僅僅維持了樂曲自然的律動。
在典雅憂愁的調主題進行到第二句,并出現素材的重復發展時,他堪堪抬起左手,輕輕給予木管組疊加空靈音響的提示。一直到小提琴攀升至情緒高點的時,才終于略微將身體打開,靠著上下高度拉開的擊拍線,帶出樂隊幾聲柱式和弦的強奏。
在樂隊莊嚴行進的柱式和弦間隙,希蘭拉出一連串富有氣勢的迂回下行三連音,最后在中音區變為色彩緊張的減七和弦進行。
其分解八度運弓從弓尖開始,隨著力度的加強而逐漸下移加寬,情緒也越來越強烈,沖向頂點的那一刻,她提弓收句,看著范寧指示樂隊爆發出小結式的主題齊奏。
“太美了,極其隨性卻極其精準的控制力克制的指揮手法,不僅正好表現出了樂曲矜持高貴的特質,而且給希蘭小姐留出了極高的演繹自由度。”尼曼大師眼光何等毒辣,呈示部主題短短24個小節剛剛走完,他就發現了范寧指揮的思想意圖。
“這才是指揮的核心目的和精髓,對于現在一味強調表面火熱與激情的傾向是一種很好的批判,任何風格時期都不代表能拋卻理性。”斯韋林克大師暗中點頭。
“簡潔的配器作出了情緒極度濃烈豐滿的效果寫協奏曲時,能寫出這樣便于控制的樂隊部分自然是好的,但難就難在寫不出,做減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少正在構思類似體裁的作曲家也開始思考。
在座的有太多經驗豐富的音樂家們,單單是這個開頭,他們就看出了很多很多東西。
連接部出現,這是一條聽眾們在電臺未曾聽到的旋律,它沿襲了主題材料的調性與音程,但通過半音化的方式展現,讓音樂性格在憂愁中多了一絲堅韌和抗爭的因素。
接下來是先由長笛和單簧管奏出的g大調的副題,希蘭和范寧呼吸對視一眼,兩人通過眼神交流明確了細膩的色彩和情緒變化。
這里的多愁善感暫時不存,取而代之的是一首甜蜜的田園詩。希蘭以重復音開頭,先是繪出幽靜恬淡的抒情畫卷,又逐漸化為展開部熱情洋溢的上下行十六分音符,引出樂隊帶著顫音的交替強奏。
在某個瞬間,樂隊的音響突然消散,小提琴悄無聲息地進入了獨奏華彩段。在這里舞臺屬于獨奏家一人,范寧停止了動作,微微側過身子,欣賞著少女手中飛舞的弓弦。
“這位希蘭小姐的非凡技藝簡直如同奇跡”
“如此讓人心神搖曳,我覺得我被折服了”
樂迷們此前大多沉浸在了音樂本身的美感里,而此時獨奏華彩段一出,他們才意識到這位年僅17歲的小提琴獨奏家,簡直就是一位技法渾然天成的天才少女。
她時而傾瀉出火花四射的分解和弦,時而奏出深沉又動力無窮的顫音和琶音群,讓人眼花繚亂,偏偏運弓和音準沒有一絲勉強,每一組換把換弦都極為精準干凈,聽眾小心翼翼地呼吸,卻次次有驚無險地完美落地,這種感覺實在太暢快了。
華彩的尾聲,希蘭開始在四條弦上運出來回反復的分解和弦跳弓。
這是一種受作曲家青睞的,極富表現力的小提琴技法,旋風式的音響效果將情緒與色彩緩緩拉伸至緊張的狀態,彷佛有什么聽眾渴望出現的東西,即將在下一刻脫胎而出。
一直凝然注視著她的范寧,臉上的笑意再次浮現,手中指揮棒也重新抬起,稍息的樂手們舉起樂器,回到演奏準備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