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塔應是移涌的核心廟宇,意志世界的幻園,見證之主住所的根基。它存在邊界和高度差,但除此之外的方向意義不明,有知者可以用分組的形式討論其涉及的概念、地點或結構,以及描述其情緒、光影或氣味,但無法為其繪制地圖。」
「輝塔的上層是“穹頂”,那里是來自輝光傾瀉出的狂暴光芒,它被自上而下的“主要結構層”削弱,也受到中層“輝光花園”里的枝椏阻擋,照明的強度因此緩解,而其下層或更外界彌散的移涌層,全依賴這些縫隙里透出的光芒而發亮。」
「這里所說自上而下的輝塔“主要結構層”,即名“攀升路徑”。」
在范寧的觀察或感受中,“攀升路徑”的整體景象,或許是一棵“樹”比如一顆巨大高聳的、枝繁葉茂的、遮天蔽日的橡樹。
邃曉者當沿著這些虬結延伸的樹枝,不斷朝頂端攀升,離輝光越靠近的人,越能洞察相位規則和無形之力的本質,前提是不墜亡或被祂焚化。
這樣理解的話,攀升的里程碑就是每次更近一步朝樹冠匯聚的“節點”,或自己最先理解的事物“門扉”。
當然,“攀升路徑”的整體景象還可以是別的事物,比如一組龐大恢弘的“通道”。
他同樣可將其想象為如蟻穴或血管般的通道群,它們有數不勝數的,超越常人理解邏輯的分支岔路。邃曉者當沿著這些虬結延伸的通道,去往終點那顆源源不斷為其泵出血液的心臟。
這樣理解的話,行進的里程碑就是那些連接重要通道的“洞窟”,或自己最先理解的事物“門扉”。
下一刻,范寧再次看到了折疊在“焚爐”中一縷不同尋常的漂浮蒸汽,盡管極為模糊,但有先驗印象在前,他認出了那是第3史大宮廷學派通行壁畫上屠牛圖。
“七重門扉七種格我似乎明白了”
借助藝術領域升格的經歷,以及前幾次的所見思考,范寧將其隱喻元素與對于輝塔“攀升路徑”的景象啟示結合在了一起。
靈感已經燃燒大半,但范寧的思維卻隨著光線和火焰越升越高,對每一個光影的分析解讀都清晰可見。
「人的一生在“攀升路徑”中最多可穿過七重門扉。」
「輝塔的下三重門扉為“靈知之門”,對應邃曉者的三重境界,“碎匙之門”“無光之門”“七光之門”“巧合之門”應都屬于“靈知之門”的范疇。」
「而以“輝光花園”為界,上三重門扉為“真知之門”,若能夠找到“輝光花園”,并穿過上三重門扉的某一道,邃曉者所掌握“靈知”就會開始向“真知”過渡,靈性中也會逐漸帶上神性,從而直接成為見證之主的祀奉者,并可代言祂執掌相位中的部分權柄。」
「這樣的人已經不屬于“邃曉者”的范疇,而是稱之為“執序者”。」
至此,范寧理解了邃曉者之上更高處的神秘,特巡廳波格萊里奇那樣的存在,應是已達到了“執序者”的境界。
“輝光既定,七種相位在輝塔上下三重的六個高度,應該都至少存在一道門扉與之對應,加上第七重不可打開的穹頂之門,如此,理論上門扉的基數應足足有四十三道,但是,眼前的情況似乎有些不同”
靈感的燃燒可能已過九成,范寧仍堅持著凝望眼前輝塔超驗的“攀升路徑”全景,這時他逐漸發現,那些“樹木”或“道路”并不是完整的,而是部分潰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