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運動原理
各種指揮技術的本源
還原每個動作的設計過程
看著卡普侖和旁邊圍觀的希蘭一臉驚奇的表情,舉起鉛筆的范寧補充道“嗯,別奇怪,這很正常,那些靈感強大、無師自通的指揮家可能也沒法給你們解釋清楚。”
這不能怪這些教授藏拙。
甚至不能怪這個世界“重靈感輕理論”。
指揮這門藝術,太難用語言文字去形容了,哪怕作平行參照,范寧前世的20世紀之交,以古典音樂核心發源地著稱的德奧學院派,那時也沒有系統的“指揮法理論”出現。
就連現今意義上的指揮棒,都是19世紀末才普及使用的,這些時間可能晚得超出人們的常規認識。
雖然大師層出不窮,但如果問他們是怎么揮得那么好的要么因為靠“祖先賞臉”,要么自幼學習音樂,感知力強,其他音樂領域如作曲、鋼琴造詣高超,所以到了指揮這里可以憑感覺,拼天賦。
那個年代前輩教后輩也一樣,教完基本動作后就讓學生學著自己揮,悟性好的就變成嫡傳弟子,悟性不好的,有句話叫這種事情懂的都懂,不懂的說了你也不懂
這個世界的指揮們同理,要么觸類旁通、自學成才,要么悟性極高,一看就會。
但到了卡普侖這里問題就大了,他這么練下去估計永遠也“找不到感覺”,一直是個合格的指揮助理程度。
而反觀范寧的情況有點特殊。
單看他這一世,指揮天賦是相當不錯的,加之是音樂科班出身,又有安東科納爾這位大師級別的音樂家當然范寧認為他的價值還暫未被世人認知到對他傾囊相授。
再加上神秘主義的靈感加持,范寧光憑這一世的天賦也能在指揮領域混得很開。
至于他前世的業余學習和鉆研經歷,包括在大學里因為老師欣賞他而給他指揮樂團的經歷融合過來貌似是“1001”的無用,但實際不然。
他學習的是系統而科學的現代指揮理論,這種記憶融合過來后,根本不是“1001”,而是“100xn”
既享受了這個世界的靈感“紅利”,又有前世完備的音樂理論加持。
范寧之所以在穿越后指揮水平又迅速上了一個臺階,就是因為那些現代指揮理論雖然對他前世的業余底子加成有限,但換了個專業的高靈感底子后,迅速印證壯大了。
同時,這也非常適合現在教學,尤其是針對卡普侖這種曾和自己類似的情況。
范寧早就發現,卡普侖的悟性其實非常高。
一位非科班出身的人,這么短的時間,竟然能夠勉強勝任學生樂團助理指揮一職。
當然這也和他態度“太卷”脫不了干系。
只是他要想進階的話,沒法走那種“玄學”的教學方法,他需要理性作指引,一如他聰明的金融頭腦。
“作為一名指揮,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任務就是向樂團精準展示速度和節奏,而他們對你動作的判斷主要依賴拍點,所以一切指揮動作的設計,圍繞的首要問題都是清晰展示拍點,我們從最原始的狀態開始”
手持鉛筆的范寧,開始在空中順時針均勻地劃出圓形。
“你看,如果我這樣指揮一首樂曲,你覺得你可以判斷出速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