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就到了這個問題了”卡普侖手中動作停滯。
他還以為這是范寧教學中最后才能回答的“終極問題”呢。
才講完基礎模型,兩組概念,就開始要自己回答它了
不過卡普侖這種金融從業者的頭腦顯然不簡單,他明白這肯定和范寧講的圓周運動有關系,于是他重新做起這個動作。
突然,他意識到了什么,眼神一亮。
“一回事,它們是一回事,至少22和24拍是一回事,它的拍點、擊拍線和反射線,就是您這里的第一落點、第二落點、點后運動以及點前運動。而所謂點狀揮法和線狀揮法,只是那個圓圈的變形程度不一樣”
“具體點,怎么個不一樣”范寧問道。
“嗯如果我想讓風格歡愉、節奏明快一點,我把它劃得更不圓一點,就變成了偏硬的點狀揮法;而如果是抒情或哀傷的段落,我把它劃得更圓弧一點,就變成了偏柔的線狀揮法”
卡普侖心中開始隱約興奮起來,就連希蘭也開始大腦飛速運轉。
這兩種指揮中最常見又截然對立的揮法,竟然本質是一樣的都可以用范寧那套理論解釋
為什么從來沒有哪位教授這么談到過
“很好,那我再出一道題。”范寧笑道。
“我想指示樂隊下一拍出來重音,怎么做”
呃,這自然是拍子幅度揮大一點。卡普侖條件反射般地想開口,卻立馬閉嘴。
力度為什么范寧教授不出速度,而出了一道力度題
難道力度也和這個運動模型有關
“給個提示,無論重音弱音,肯定都意味著變化。”范寧說道。
卡普侖這次思考了很長時間。
“再給個提示,點后運動減速,點前運動加速,它們都存在加速度。”
“改變圓周運動那兩個錨點的位置”卡普侖突然興奮道。
他的表情隱約開始激動起來“等等等等讓我推理一下,要的是重音,那就是變強增加力度,所以加速度要更大,這部分時間就要短些,或者說之前要有更多蓄力”
“莪知道了,把最高最慢點,也就是您說的第二落點的位置后移比方說,從最上方12點鐘方向挪到2點鐘方向”
“這樣一來,我在回歸最下方第一落點時變得更近了,這一段點前運動累積的力量自然而然地更持久一些,我都不用刻意再用力,就明確地向樂隊給出了下一拍重音的提示”
“僅僅只要打破點前運動和點后運動的對稱性,我就能隨意地作出力度變化”
范寧簡單的一組動作和兩個提問,就如在卡普侖平日迷茫的思緒冰層中投入了一塊炭火,讓它們迅速開始從中間消融了
卡普侖走來走去,連聲自語“那如果我把第二落點前置,那么離第一落點過遠,下一拍自然軟綿柔和,樂隊就知道要弱奏了”
“而第二落點越是后置,給第一落點的打擊就越狂暴,這樣我可以按照我的情緒任意作出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