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主要是針對于那些大量的跳音本身,短促的或粘連的。比如就這個第三樂章,你從第81小節開始。”
范寧依言重新彈奏這片歡騰跳躍的音群。
一個“點”的單詞,加上具體的小節定位,已讓范寧大致猜出了維亞德林在強調什么,他強化了自己指尖的抓力,努力讓那些跳音清晰穩定、沒有軟塌。
維亞德林很滿意地點頭,他接下來本來要說兩層問題,結果范寧自己就已經悟到了一層。
“有沒有覺得,第三樂章除了單跳,還有另外一種復合跳的形態”
“8587小節的音群”
“沒錯,你的音群單看起來質量穩定,但總體走向思考過少,像是堆砌。像這種小調和聲進行,你在寫它時最大的傾向性音程解決是什么”
“我明白了。”范寧脫口而出。“7級進1級,6級下5級,4級下3級,或是四度上行,類似屬主解決或離調的音程”
他重新彈奏,強化這些音程的運動感,聲音線條立馬大有改觀。
維亞德林又道“線是橫向的旋律,跑動性較強或線條較長的。還是這個樂章,183小節,你彈一遍。”
這是一片迂回上升的齊奏音群,范寧試了兩次感覺不對,維亞德林在旁邊鋼琴坐下,示范并講解道“聽我每小節第一個音的重音感。”
“層次立馬多出兩層。”范寧了然,嘗試模仿。
“對。”
范寧第二遍模仿。
“左手重音要比其他重,又要再比右手弱一點。”
第三遍模仿,過關,更鮮明的四種層次感。
“這句半音階,看我的手。”
“彈黑鍵的手指略往琴鍵趴點。”
“掌關節,大指附近的掌關節,動起來,積極起來,你想想,它們隔一兩個音就要被用上一次。”
另幾處片段,范寧再次領悟了維亞德林的意圖。
“至于最后的面,就是縱向的思考,比如第一樂章開頭,樂隊奏主題時,你跨越音區的大和弦,要用堅定的推動感。”
范寧回到第一樂章。
“咚咚咚”“咚咚咚”
“傾向,還是傾向性的思考,比如,這些標定了色彩的走向”維亞德林聲音又起,在范寧視野中,總譜上的幾組相鄰和弦的音符符頭似乎突然緊縮了一下。
“你記住你的力量來源只有三個小臂自然下垂的力、掌關節撐起來的力、還有指尖的抓力,其他的都是不科學的,統統卸掉。”
范寧閉眼彈奏,試著感受了幾次。
“不對,你試著將和弦的全部音下落保持,然后,單抬指彈奏這幾個單音。”
范寧依言照做。
“對了,就是這種類似的感覺。”
“25小節,這里旋律到你了,和弦高音是旋律,或者我說的線的走向,雖然你在彈和弦的面,但是手腕要更加照顧四五指的動作。”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范寧按照維亞德林的“點線面”提示,觸類旁通地解決了大量類似的片段,他覺得自己對柴一的演繹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維亞德林則覺得,自己從來沒教過這么“好教”的學生。
是的,范寧太好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