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會把所有自己能做的努力全做到位,然后就等你來推動那幾處關鍵的節點,并且,幾次就通。
這種級別的鋼琴課,主要就是依賴“演示模仿”的循環,老師知不知道該演示哪,能不能清晰,學生能不能聽出和自己的不同,模仿能不能到位,都決定著靈感傳遞的效率。
這種循環是基礎,但有時靈感難以形容,所以語言的啟示也十分重要,有時老師某句出彩的形容概括,能讓瓶頸瞬間被突破。
到了拉赫瑪尼諾夫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維亞德林給出的兩個關鍵詞是“踏板”和“指法”。
“基礎得不能再基礎的兩個單詞,對嗎實際上,這部作品想彈出效果,精髓就在于設計出契合的指法與精妙的踏板,它的所有艱深技法都是基于這兩個元素呈現的。指法的設計原理關系到這首曲子中點和線的關系,而踏板的思考關系到面的復雜和聲處理。”
范寧剛剛彈完拉二第一樂章開頭的鐘聲和弦就被叫停。
“有沒有想過你開頭這種激動人心又蠢蠢欲動的情緒是怎么來的”維亞德林問道。
“復和弦的音程沖突,”和聲分析作得不能再熟的范寧脫口而出。
“具體點,什么復和弦,什么音程”
“小三和弦的框架讓其蒼涼而激振人心,夾雜其中的小二度沖突讓其壓抑而作勢欲發。”
藝術作品不分高低,但審美活動分高低。
一首樂曲、一幅畫作、一支舞蹈、一部詩歌,有人感受不到“爽點”,有人感受得到。而有人不僅能感受,還知道它爽在哪里。
一般來說,當你知道一段音樂為什么爽后,你會覺得更爽,這能讓“耳朵懷孕”進化為“顱內高潮”。
“很好,這就是面的思考。”維亞德林同意范寧的“爽點”分析,“那么現在,穩住大和弦最上方的音色,就是那個重復9小節的do,然后強化中聲部暗含的小二度級進沖突,你試試”
范寧重新落鍵,彈到第三組和弦時
“就如一個東西外表平靜不變,內部的矛盾卻越來越激烈,又一直延遲未決。”維亞德林補充道。
范寧眼神亮起。
這8個小節的和弦還能這么理解
這個味道,挺對勁啊
第二遍結束,維亞德林又問“還有什么導致了開頭的戲劇性”
“漸強的力度”范寧答道,這個回答似乎更簡單更常規。
“那么,維持剛剛和弦音程的處理不變但在漸強的同時,又試著把節奏強調得更加均勻,更加自律。”
范寧根據提示彈第三遍。
“整部作品的情緒走向,是從人生的困境、壓抑與愁苦,到沉靜、冥思和自省,再到最后于暴風雨中放聲歌唱”
“而第一樂章的這個開頭,無疑是全曲的一個縮影性的、代表性的預示”
“想象某種節制而壓抑本性的人生,就如深沉、渾厚、蠢蠢欲動的音響最后的八度音符,鐘聲越來越凝重,然后一切倏然坍塌,去他媽的節制去他媽的禮數欲望和感情噴薄而出,爆發出音響的洪流,如同釋放一切的吶喊”
“拉二”開頭的處理方式,范寧和很多觀點有過交流,但都是停留在“模仿鐘聲漸強”、“找感覺”或“醞釀那種情緒”的范疇。
維亞德林也有情緒分析,但他給出的,是三個實實在在的變化點高聲部重復音的強作鎮定,內部小二度的音程沖突推進,漸強時故意對均勻節奏的更均勻強調
當范寧砸下最后解決到c小調的主和弦時,他真真正正體會到了什么叫“一切倏然坍塌”,隨著雙手帶出一片片氣勢磅礴地急速音群,隔壁鋼琴終于奏響了模仿雙簧管與弦樂組的樂隊主題。
憂郁、深沉、寬廣的旋律線條,就如一幅北國大地的壯闊畫卷徐徐展開,漫無涯際的原野、蕭索凋敝的公路、厚重低垂的云層渺小的旅者在蒼茫天地之間奔跑,奔涌的愁思深不見底。
這樣的音響效果,這樣的音響效果
此時雙手殘影紛飛的范寧,對這位傳奇鋼琴家作出的實操性剖析佩服得五體投地
會長,你是真的老手你是懂藝術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