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的手法拆解了拉二幾處大的情緒段落后,維亞德林開始談整部作品的指法設計。
“引子過后的這片音群,都先是一個分解八度,再是帶著五度音程的迂回上升琶音,像我除去八度,后面的用一只手就能完成,你們不能和我比你把它寫得太快了,此處指法如果只利用右手來完成除去八度音程之后的琶音,這種速度要求會相當困難。”
“是這么回事。”范寧深表認同。
更要命的是這里的主旋律還在樂隊,鋼琴只是營造狂暴的音流背景,它要去合樂隊,不能喧賓奪主,還要兼顧音流中最低處的打擊感。
也就是通俗來講的“在跑動中繼續敲鐘”。
“你是怎么處理的”維亞德林問道。
“左手彈奏前4個音,與右手配合完成整組琶音。”范寧答出了自己覺得順手的方法。
“原理”
“原理”范寧皺眉思考起來。
“核心在于用51指轉31指的手腕轉動來彈奏左手八度與上方五度,符合人體的發力習慣,也便于強調重音,因此舉一反三,在后續以八度為基礎的同樣結構的琶音織體里,均可采用這種方式。”
“原來如此。”
維亞德林開始一條條闡述“拉二”的指法或踏板的設計原理,讓范寧觸類旁通。
在有的片段,他用鋼筆劃出一道道弧線。
“此處右手看我的連線分組,每一組都以1指開頭,內部的指法就全部化解為常規方式了,你的呼吸也用這個分組來處理”
在有的片段,他用鋼筆記下連續的數字2和3。
“這里你記住核心的思維是以23指為軸心進行轉指運動。所有類似的音型都可以這樣來擺脫大跨度的風險,從而保持了音樂的流暢性與演奏的舒適度”
在有的片段,他把左手劃出了兩個部分。
“這里左手的三連音與根音按兩聲部處理,上方利用轉指技巧后,根音很自然地就會用5指結束,凡是如此形式的組成都可以這樣解決”
“第三樂章這里的左手,指法不同但原理類似縮短與根咅的距離。上方和弦盡量避開5指,并且利用手腕轉動,在和弦與跟音之間創造把位感,以達到縮短距離的作用,嗯,這種片段的把位感相當重要”
“這里你的和聲是兩拍一換,類似這么密集的音符,第二拍和第四拍踏板肯定要收掉,你不覺得音色很粘稠嗎”
“收太猛了,再不著痕跡一點。”
從指法到踏板,范寧點頭如搗蒜。
“這兩個片段怎么辦”幾次踏板案例分析后,維亞德林指著兩處和聲功能復雜的小節提問。
范寧當即學以致用,按照之前的思路,標出和聲進行中的經過音和延留音,并突出主要功能塊。
他的左手彈奏著雙層次的復雜和聲,腳下抓大放小,將根音的變化切換出來,而彈到后續琶音時,又變為抖動踏板踩法。
“很好,下一個呢”
范寧想了想,在第一個和弦進入時不踩踏板,直到復功能疊加時才踩下并保持到段落結束。
“第二部鋼協上課結束。”
時間過去四個小時后,維亞德林大手一揮。
說實話,他覺得范寧的領悟能力簡直是個怪物。
要他模仿的演奏方式最多重復三遍,普適性較強的解決法他能舉一反十,至于原理層面的理論性東西
總之他腦子里已經鋪好了干燥的燃料,只需一個火星就能成片成片地燒起來
維亞德林覺得,這么比起來,他以前教過的那些公學子弟或貴族小姐,哪怕是自己選擇性傳授的,也簡直太
要是早點遇到教學體驗感這么暢快的學生,或許自己的嗓門現在不會練得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