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是以大量民歌為素材的首調唱名法教學。
但到了這里,范寧給他們提出的要求不僅是唱,還要求“聽”與“寫”
在演示中范寧用手語做出一組旋律,自己只唱出第一個音,讓臺下的學生們邊看邊記,但不準唱出聲音,而是在靈性的引導下,作“內心聽覺訓練”,最后一遍再唱。
他還在黑板上示范,教學生們怎么“聽寫”這些音高和節奏,寫在紙上以作提示。
就算不識字也沒有關系,因為那套符號同樣極簡,同樣視覺化程度極高。
而從第三單元的多聲部合唱教學演示開始,兩人發現范寧的切入口,是一種被其稱為“頑固伴奏”的訓練。
比如案例第一條,是一首名叫“兩只老虎”的歌曲,伊麗莎白辨認出,這似乎是范寧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主題的大調版旋律。
他讓一個學生唱一遍“兩只老虎”,而到了最后三個音“真奇怪”時,開始由戲謔的腔調不停重復,這就是“頑固伴奏”,同時另一個學生開始從頭唱完整旋律,并讓兩人對換練習。
效果非常有趣。
然后他又鼓勵學生換一個“頑固音型”試試,比如“跑得快”那三個音。
總之,范寧讓他們適應在其他聲部的“干擾”下,如何穩住自己的音符,再慢慢傾聽他人的聲音,融合在一起。
到了卡農輪唱時,這兩人終于知道“內心聽覺訓練”和“音樂記憶訓練”是用來干什么的了。
卡農就是模仿,第二個人錯開小節,和第一個人疊置在一起唱歌,那些訓練方式,讓模仿變得異常簡單
而到了困難的自由二聲部片段,范寧用左右手作出不同的音高手語,配合嘴里的節奏音型,讓學生知道該如何去唱。
第四第五單元,從二聲部過渡到三聲部,仍是以音高手語節奏音節簡單記法為載體。
兩人終于明白,為什么范寧說,這些巧妙的手語符號根本不是“替代識譜”那么簡單了
在專業的合唱演出指揮中,音符肯定不用通篇作出,而是揮拍之際,擇重提示。
它們在不同的高度上展示,就可表示是第幾聲部,而配合手勢運動的快慢剛柔,則可以具體指示某個聲部的某個需要留意的音符該如何處理,是進入還是消失,是突強還是漸強,音準和層次該如何微調,如何讓和聲的色彩綻放出來。
克拉克做夢也沒想到,合唱指揮還可以這么玩,可以將控制做得如此纖毫畢現
第六單元,才到了厚積薄發的內容,開始五線譜教學過渡到四聲部。
范寧在此注解道“這些音樂本能和實踐素養已被充分激發的孩子,當開始接觸五線譜和樂理時,你會覺得他們的接受能力簡直都像是個音樂天才。”
這兩人也是全程聽了和聲學導論的,此時他們覺得,范寧教授編寫的這套教學法,成就完全不在其之下
雖然今天演示所挑選的,是那幾個領悟力最強的學生,所以馬上看到了初步效果
但其他的學生,這樣一周一周地練下去,肯定同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