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迷開始動了。
但不多。
指揮家已積累的名氣、6折的巨幅優惠力度、加之傳奇鋼琴家“李”的號召力,在第三天結束時,那三場音樂會門票售出了30,其他七場售出15。
范寧本來就沒有認為,這能像夏季藝術節那樣創造開票當日售罄的奇跡,肯定是不可能的。
因為這不是一場,座席的量上去了,不能苛求賣出1000件商品與賣100件花費同樣的時間,不同音樂會之間的聆聽需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取代只要是音樂季系列演出,都有這種傾向,之前也一樣。
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在觀望的樂迷,心中的確沒底,這都不知道演什么啊
就連那些已下手的樂迷,錢花出去后都覺得精神有點恍惚。
自己好像從未體驗過如此不明就以的消費,這讓人覺得買的不是音樂會門票,是彩票。
尤其是看著票面上“肯特之夜舊日交響樂團開幕季音樂會第x場”的字樣。
樂迷紛紛表示我看不懂我自己。
事情從開票第4天起了變化。
特納藝術廳官方除了前期的宣傳折頁,又往各媒體渠道推出了一張海報素材,它多了一些信息。
十場音樂會,每場都會有范寧指揮的大型管弦樂新作首演,比如鋼琴家“李”將會上演鋼琴協奏曲,以展示他的輝煌技巧和積淀14年后對音樂的深刻理解
這一下,事情有點炸鍋了
首演不常有,大型作品更不常有,原本以為只是首尾重磅安排新作,沒想到十場全是大型作品
誰不知道這位范寧指揮寫的協奏曲有多好聽一下十場,就是至少十首包括和“李”合作呈現的鋼協
就算是抱著一種“我倒要看看你是真厲害,還是瞎寫十場湊數”的看戲心態去一探究竟,那這戲看得也值啊
而且想得更深一層的人意識到,能夠讓“李”同意合作的鋼協,質量怎么可能會差
在開票第七天結束時,那三場門票售出了75,其他七場售出60。
這段時間下手的樂迷,多多少少有點后悔了。
同樣都是買“早鳥推薦票”
自己是不是腦子有毛病六折不買非得買八折
媽的,上次夏季音樂節錯過尊客票、唱片折扣和聯袂簽名的事情,自己信誓旦旦不會再有下次了,怎么這會又栽在他手里了
更多的這部分人紛紛表示,我也看不懂我自己。
而更早提前下手的那部分樂迷,突然意識到了一點
這個“早鳥推薦票”
“早鳥”不僅暗含了那句霍夫曼民族的諺語之意,“推薦”一詞還讓自己體會到了與舊日交響樂團之間淡淡的信任感雖然頭幾天還不知道樂團演什么,但堅信一定是好的,故以“向大家推薦”的姿態提前預定,而樂團也用極高的優惠回報了自己的信任。
范寧指揮的這個命名方式,妙啊。
突然感覺彼此之間產生了無形的心靈溝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