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九點,印象主義美展第一日閉館,交響大廳則燈火輝煌。
2040個位置座無虛席,以班爾夫瓷器、金箔和黃銅為主要元素的裝飾十分引人入勝。
這里的布局遵循當下時代主流的鞋盒式,與前世著名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屬同一大類。
其主要聲學特質在于“均衡”,六組相對平整表面的反射,讓音樂演繹的動態變化極其清晰,每個聆聽方向的聲響都豐盈而充沛,聽眾能更容易把握住樂團的每個細節處理。
非要說缺點的話,或許是提歐萊恩前兩個世紀修建的一批鞋盒式音樂廳,面積都相對較小,座位也比較“擠”,但后面的新場館都在高層布局上作了改良,如特納藝術廳設置了三面環繞的二三樓座位,幾處更好的位置還有參差排列、向前延伸的包廂。
唯一的遺憾或許是其聲學設計僅是“專業”,而沒到“藝術作品”的層次,主要是時間上不允許,若是今后擴展版圖,范寧會更加提前地去拜訪那幾位聲學大師。
掌聲如潮,樂手們陸續入場。
鋼琴協奏曲演出的起始校音流程稍有變化。小提琴首席起身,在鋼琴上彈出標準a音,與雙簧管首席校對,然后回歸正常流程,由雙簧管依次指導木管、銅管和弦樂校音。
當然,實際上每個樂手都應該預先自行解決好調音問題,演出前只是最后的兜底檢查,以防因為無意的輕碰,或溫差濕度的改變造成意外。
為了兼顧指揮地位和以示尊重,范寧選擇了和維亞德林幾乎同時入場的方式,只是步伐上稍稍拉開幾步,讓自己仍處于形式上的最后出場。
“怎么第二價位的區域全是女樂迷”在陡然拔高的掌聲中,范寧側身揮手,用優雅的微笑回應聽眾,心中卻開始有些納悶起來。
尊客票的位置是中間區域712排,第二價位才是前排,此刻一眼望去,前幾排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五光十色的晚禮裙女主人們正翹首渴盼,她們中間以年齡層次約在三四十的貴婦人為主,也有相當的更年輕的少女。
興奮的歡呼聲中,范寧的靈覺感受到了急促的呼吸與心跳,甚至啟示出了某種口干舌燥、肌膚潮紅的狀態。
“這顯然不是沖著我來的,不過會長你為什么對樂迷這么一幅冷淡的樣子,我記得以前你不是這樣的,你返場的時候還有飛吻,她們還用貼身的珠寶首飾往臺上扔,現在這些貴婦人和當時的少女們很可能是同一撥”范寧臉上保持著笑容,卻看著前方李維亞德林的背影暗自腹誹。
那場小時候世紀之交的新年音樂會,給范寧留下的印象至今想起來都覺得目瞪口呆。
登上指揮臺的范寧,看著大家各就各位后,心中的雜念也迅速平息下來,邊翻譜邊調整了數個呼吸的狀態,執棒,起拍。
“fa,
e,do,bxifa,
e,do,bxi”
在他的指示下,四把圓號以洪亮的氣息奏出“柴一”的降b小調引子。
恢弘、莊嚴、又帶著一絲北國特有厚重蒼涼的主題,瞬間讓聽眾的心神騰空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