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高潮迭起,最后樂隊與鋼琴一道將樂曲推向璀璨的峰級,回旋奏鳴曲式的主題再次出現,于曲終時形成歡樂熱情的洪流。
“柴一”的開幕效果無疑是爆炸式的好,范寧和維亞德林在快要掀翻廳頂的掌聲中謝幕,第一次攜手鞠躬后,他趕緊換了個稍遠的位置才第二次鞠躬。
自己雖然接受鮮花的頻率也很高,瞬間雙手已經拿滿,但范寧發現這位鋼琴家的鮮花中又有私貨夾雜,比如花朵上纏著帶有某位淑女身體余溫的配飾。
這些飾物也不便宜吧,他以前都是怎么處理的若非舞臺上要注重形體,范寧肯定會做出扶額的小動作出來。
“李李”的尖叫聲浪以極高的頻率夾雜在掌聲和
avo聲中,他突然理解了上世紀末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來自保守樂評家的挖苦評論了,在他們看來這些樂迷應該去輕歌劇演唱家們的現場狂歡,而不是在嚴肅音樂會上不顧禮節地表達迷戀。
不過另一部分發聲者,也總是會借“李”取得的遍地鮮花掌聲和盆滿缽滿的票房收入,來嘲笑這些保守樂評家們見人眼紅嘴酸。
“而現在都快914年了,藝術風氣總要更加開放,在特納藝術廳稍微搞搞偶像崇拜未嘗不可。”范寧繼續含笑點頭回應著聽眾們的灼灼目光。
下半場入場的聽眾,則發現這里出現了一些令他們新奇的變化。
外墻走廊上出現了四十余幅之前畫展上的印象主義作品,作為藝術氛圍的打造。
而交響大廳內有汽渡船的淺灘冬日碼頭的濃霧、克勞維德楓丹白鷺宮的噴泉瀑布與倒影、馬萊嬉水池、庫米耶最冷寒時的霧窗一共十幅畫作,竟然不知什么時候被挪到舞臺上來了。
它們有四幅分居舞臺前列,在畫架上予以展示,另六幅則從畫框上拆下,懸掛于交響樂團后方的坑洼墻壁上,形成了利于觀察又錯落有致的排布方式。
很多樂迷反應過來,這就是此前宣傳內容中提到的,那個讓自己不甚明了的“音畫結合”方式。
曲目單下半場是印象主義女性作曲家洛桑的新作管弦樂組曲水的意象集。
音樂一開始,豎琴便大膽地上下撥奏出調性模糊的全音階華彩,并在兩個小節后悄然隱沒,隨即長笛和單簧管合奏出游移而夢幻的主題,它作為水的原始意象動機串聯全曲,并將十組隱喻不同畫作內容的片段有機結合起來。
范寧別樣的導賞手段,顯然大大加速催化了聽眾對于印象主義音樂的接受程度。
水的意象集中音色與光影的迷離變幻,加之那些畫作中所展現出的自由的技巧、流動的色彩、直率縱情的筆觸,很快就將聽眾帶入了某種超然物外、精神于山光水色中暢游的狀態。
開幕季的演出產生了極大影響,印象主義當然還帶著爭議,但它作為一種新的思潮,已經徹底進入了主流藝術界的視野。
演出本就推遲了一個小時,等范寧回到走廊,安排工作人員轉移畫作時已經接近凌晨,舞臺后臺也仍在進行清掃卸臺工作。
“咦,卡洛恩,這是什么是你什么時候布置的嗎”瓊突然輕呼出聲。
她的目光投向了一處交響大廳外側動線的起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