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寧與這位穿玫瑰色披風,留著大波浪頭發的洛桑小姐對視“可能比空白要豐富一點但比豐富要空白一點”看著洛桑興趣盎然又面帶疑惑地追問式歪頭,范寧下意識地伸出手掌貼了貼自己的下半臉。“不是,主要是您說的個人業余生活指什么啊,已經六點半了”
當夜的音樂會,重頭戲自然是上半場的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協奏曲,與下半場的德彪西大海。
“普三”引子部分,范寧的指示手法一貫優雅自然,單簧管純凈明澈的聲音領頭,帶領樂隊塑造出了氣息寬廣,帶著民歌特點的歌唱性氛圍。
這又是一首抒情精致的浪漫主義杰作聽眾們一開始如此認為,并找好愜意的靠坐姿勢。
突然,維亞德林的手指以從天而降的姿態落鍵,在鋼琴聲部奏響了一支切分性極強的,簡潔輕快又生機盎然的律動主題
c大調,最簡單的調性,純白一片,無升無降。
可往后,它的發展手法之大膽,完全是在調性極限的邊緣游走
ff力度的增三和弦、降五音大小七和弦、尖銳的小二度刺響、弱拍的重音記號強調、極其不安的節奏某種詼諧又怪誕的形象瞬間被豎立了起來。
呈示部結束句,鋼琴奏出連綿不斷的等分性三連音。
快板的演奏速度配合樂隊聲部的弦樂撥奏,這種形象逐漸衍變成了張力十足的,童話與恐怖對立伴生的矛盾體。
樂迷獲得了一種從未經歷過的審美體驗。
明明其中依舊有很濃的霍夫曼民族素材影子,卻十分刺激新奇光怪陸離
而且鋼琴家“李”在處理這部鋼協時,簡直是將人們認知里的所謂“炫技”的邊界,給成倍成倍地拓展了出去
比如音樂中的那些歌唱性元素,被他的奇妙呼吸營造出“極其上頭”的舞曲律動感;
富于幻想和沉思的段落,觀眾聽得神思游離,顱內不斷溢出幻象和光芒。
而在某些片段,聽眾們聽到了發泄似的捶擊,或看到了似木偶一般的呆板形象,那些機械般的節奏、“干巴巴”的音色、粗野狂暴的運動、或者嬌媚玩味的觸鍵
一切都在不斷試探著戲劇性張力的極限。
范寧先生的這首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那些坐于前排、攥著胸襟衣物、屏息聆聽的淑女們確信
哪怕帶上耳塞屏蔽聲音,光欣賞“李”演奏它的動作,她們都可能暈眩過去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