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瑩剔透的豎琴伴奏之下,雙簧管和弦樂混合奏出第二主題,海水溫順的面容中時不時露出猙獰的預示。
展開段出現了一段非常平靜的旋律,中音雙簧管英國管的吹奏展現出憂傷彷徨的情調。
最后主題以低沉舒緩的姿態再現,結束處不只豎琴伴奏,圓號的強力吹奏,小號的上行旋律齊齊加入,拂曉降臨,光輝奪目,湛藍的大海襯托著搖曳的金光。
第二首,標題指示為海浪的嬉戲。
聽眾情緒已經徹底入戲,范寧帶著一絲自信的鼓勵,指示樂隊奏出一個看似寧靜卻隱藏著不安因素的引子。
很快,樂隊激進的上行下行和弦交錯進行,中音雙簧管吹出朦朧的第一主題,這是浪花們開始嬉戲的形象。
在豎琴的伴奏聲中,圓號用朦朧音色吹出平行增三和弦,弦樂與木管交替演奏下行音調,形成強烈反差和對比,大海的遠近虛實、靜動喜怒盡收眼底。
“大膽地多用木管與豎琴演奏獨立的聲部,而非使其作為陪襯”
“謹慎使用小號長號,它們容易戳破色彩的神秘感”
“一切銅管在必要的時候都可以用弱音器或阻塞音奏法”
“長笛的低音區是個表現痛苦與憂郁的好東西”
“大管和中音雙簧管這兩種樂器,配合弦樂或圓號融合色彩有奇效”
印象主義音樂的配器,與印象主義畫作的色彩同為靈魂要素,洛桑小姐特意帶了個小筆記本,此刻她緊咬嘴唇,認真而飛速地記錄著自己的聆聽心得。
這位讓人又愛又敬的范寧先生,他屬實是把印象主義給玩明白了
在臺上范寧的引導下,千變萬化的配器形態接連展示長笛和小提琴的協同演奏、雙簧管的第二主題顫音、木管組以頑固的降a音合奏強調著增二度音程,然后又是雙簧管與英國管平行吹奏空洞的和弦
一個又一個聲部如浪花般交織、纏繞,其音樂瞬間幾乎完全無法捕捉,只能把握一個卷起的疊加形態。它借不斷的輪流來延續,看似要潰解消失,又不斷再度涌現。
最后一首,風和海的對話。
不安的定音鼓滾奏,低沉弦樂組的合流,展開了大海和狂風的對話。
聽眾們被卷入了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閃電、巨浪、嗚咽、陣陣騷亂的潮聲,小號在吶喊,勢均力敵的對抗者們在咆哮,錯綜復雜的主題發展,波瀾壯闊的奇異畫面把音樂逐漸推向高潮。
終于,降d大調溫柔而清澈的主和弦降臨,金色陽光透出烏云,此刻的大海既不似第一樂章帶著壓抑的平靜,也再無險峻的危機與歇斯底里。
海景那奇詭壯麗的最后一幕,隨著短促有力的樂隊重音而被永遠定格。
“
avo”在樂手們作出瀟灑的結束姿態的那一刻,掌聲雷動。
最后大家看到的,仿佛是風雨過后的海面。
它強壯有力,博大寬廣,讓人忍不住想張開雙臂,擁抱海風,放聲歌唱。
看似回到原點,卻擁有的是新的心境,暢快而有所得。
就像經歷了一場洗禮
這場閉幕式的曲目語匯,雖然大家此前有部分預料,卻不曾想到具有如此大的沖擊力
它沒有任何關于均衡和節制的說教,不講究沉重的歷史敘事,不強加給欣賞者人文的枷鎖,純粹帶給聽眾極致的體驗與美的享受。
感官、情緒、審美,以及音樂上的認知與思維,一切都被重塑。
范寧在密不透風的掌聲中于各處謝幕。
本來按照正常的節奏,正常的反響,今天他肯定是一時半會“下不了臺”的,好在提前有了互動環節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