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我可以留言嗎”
5月21日晚的第四場“生而愛樂”系列音樂會,中場休息時間,一位穿著改制灰舊棉襖,頭頂的黑氈帽下露著幾根染色頭發的青年,看到了走廊上的留言墻、柜臺、鋼筆與特質貼紙后,有些猶豫地問向一位女性工作人員。
自開幕季的第一場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始,留言墻已經有了40多場海報,往前延伸超過60米遠了。
“聽眾都可以留言,先生。”
登記領取完的三十秒后,一場白色貼紙粘到了今晚的演出海報下
「我討厭被任何人說教,除了臺上的音樂家。」
當捏著票根的聽眾在走道上閑逛時,不免有人會注意到包圍交響大廳的留言墻。
幾場下來,越來越多的初次聆聽者,尤其是占主體的勞工們留下了貼紙。
這個年代的大多農民和小販都不識幾個字,但勞工、學徒和小文員卻是受教育程度相對高一些的階層。
盡管限于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他們較難形成鮮明的觀點或專業的論述,但至少能遣詞造句,表達自己的直接感受。
大部分內容簡單直白,直抒胸臆“太好聽了”、“罕見的感動”、“向音樂家們致敬”、“我希望下次還能買到票”。
字跡也歪歪扭扭,談不上體面優雅。
但隨著這些勞工們的貼紙逐漸變多,人們發現有不少口語化留言,在細細品味之下卻十分具有哲理意蘊。
「話語結束后,音樂出現了。」
「在聽到真正的美好后,我發現過往的人生一塌糊涂。」
「我開始迷戀善良。」
這段時間留言墻的討論一直在如火如荼持續,但藝術界和媒體界對于“生而愛樂”系列音樂會帶來的爭議后續討論,總體陷入了某種詭異的沉默狀態。
直到5月中旬的一篇霍夫曼留聲機專題報道,真正意義上的轉折點才開始出現。
這篇報道的源頭,同樣是來自特納藝術廳的留言墻。
它的標題,來源于一張之前新年音樂會海報下不太起眼的貼紙
「一部被忽視的教案“卡洛恩教學法”或“寧式教學法”。」
他們的首席研究學者對這句話里的命名方式產生了興趣,于是在一番刨根問底地探訪后,有了這篇專題報道
「那場震撼的新年音樂會已經過去挺久了,很多人對其帶來的極致審美體驗理所當然。是啊,因為它出自卡洛恩范寧之手,出自舊日交響樂團之手,出自數位大師和著名音樂家熱鬧非凡的聯袂演繹」
「于是,有一個放在顯眼處的事實也被“理所當然”化了c小調合唱幻想曲的升華方式是合唱,極致的歡樂也是來自于合唱,它是這部偉大作品的靈魂所在,這不錯,可諸位是否知道,合唱團里的那些孩子們沒有任何音樂基礎就在登臺的三個月前,他們還在一塌糊涂的原生家庭或昏天暗地的機械工廠中度日,除了一副條件比平均線稍好一些的嗓子外別無他物這一切,都是源于他們在接受“音樂救助”的過程中,用到了“卡洛恩教學法”或“寧式教學法”」
「當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對“音樂救助”的固有認知就會被徹底打破,我們此前認為這無非是“兜底”性質的基礎音樂教育讓孩子們在業余生活里唱唱歌,初步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可事實截然相反短短三個月的訓練后,他們在新年之交成功擔任起了那部作品的最后一塊拼圖,并且是拼圖中最為光輝絢爛的部分,這根本不業余這比專業還專業」
「而更驚訝的事情在于,當進一步了解“卡洛恩教學法”的結構時,我們發現它前中期竟然不教五線譜,不教基礎樂理,甚至不用鋼琴,只需一把音叉就能開始教學,這簡直顛覆了音樂教育的基本常識范寧先生在設計它時所考慮的是孩子們最壞的基礎條件,其原理在于“音樂本能激發”和“內心聽覺訓練”,由于“人聲是最好的樂器”,青少年交響樂團也同樣需要上這門課程,在第一單元時,他先是引入獨創的“十二音手勢”」
這篇霍夫曼留聲機的專題報道篇幅非常長,對于范寧編寫的“柯達伊教學法”總結得也非常詳細,而后面的話題從“附屬合唱團”擴展到了“附屬交響樂團”,并強調了他們有著同樣的出身。
于是在報道結尾處,該首席研究學者發人深省地指出「這就是我們此前爭論的可笑之處出身“勞工、匠人、仆從、小販或農民家庭”的樂手登上舞臺,為“勞工、匠人、仆從、小販或農民們”演奏具有職業水準的交響樂,然后輪到紳士淑女們在一旁冷嘲熱諷,多么令人羞愧的事情」
「退一步說,即使他們真的不諳禮節,賞樂無能,我們也應該反思帝國的音樂教育為何沒能讓他們沐浴在藝術的恩澤之下,為何公學傳承延續多年,卻沒創立出一套能像“卡洛恩教學法”般化腐朽為神奇的音樂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