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面茶幾玻璃直接割下來封存,其余現場繼續保護好。”
歐文最后望了一眼那奇怪的毀損筆記,作出命令。
眾人很快回到教堂,這里已經集了快五百名信眾。
在香氣氤氳中,以圖克維爾主教為首的眾人,目不斜視地穿過一道道由方形石柱支撐起的拱門,唯獨歐文和幾個調查員看上去拖拖垮垮,亦步亦趨,四處打量。
教區負責人海斯特在平日是一位相當受到尊崇的司鐸,不僅在維護民眾的神秘側治安上盡心盡力,而且在教場之外的生活中也廣行搭救之事,在戰時的困難條件下幫助了很多義人和窮苦平民。
他在新年尹始突發病故的消息,讓晨禱的氣氛相比于往日的安寧,顯得有些凝重,而且儀式籌備階段出現了一些小小的混亂。
所有會眾的目光都投在了后來進門的范寧這一行人身上,尤其是投在了海斯特的上司,圖克維爾主教身上。
問題主要是出在常規彌撒第一段的慈悲經圣詠選曲上面。
原先唱詩班排練的那一首,氛圍偏向喜悅和感動,在新年尹始是很適合的,但當下事故突發,這么開場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教堂里的文職人員和基層神職人員的基本素養還是有的,在把關上也把出了這一問題,所以現在教階更高的這幾位有知者一進來,即刻有人快步繞行過去低聲請示。
無聲的應急時刻,圖克維爾主教心中在飛快運轉。
是有些麻煩,即便前面加唱一段尋常葬禮的禱文,后面轉接到這首慈悲經的彌撒環節去,情緒銜接上也多多少少有點突兀。
先要悲戚肅穆,而后依舊沐于喜悅
完美的要求在短時間內太實現了,而且還要考慮到一個小城里唱詩班的曲目儲備水平。
圖克維爾步行了半分鐘距離,快走到圣禮臺時也沒想好,只得暫時把腳步放緩下來。
唯獨范寧沒有放緩步伐,一個人徑直登上了圣禮臺。
會眾的目光落于他,而他的目光落到了后方高處的管風琴上,那里坐著一個樂師,下半身都被遮在了演奏臺里,從這角度只看得到一個黑色背影和腦勺。
百米開外的歐文也盯著范寧的動作。
只見這位衣著干凈而古板的中年紳士,再度幾個跨步直接站到了詩班席領唱者的旁邊。
“哀慟的人有福了。”
范寧的雙手基本呈自然垂立,稍稍打開,手掌稍稍前翻,仰頭看向日光。
隨著一個標準的致敬“不墜之火”的動作,空氣中似乎響起了隱隱約約的低音震蕩聲,而一串深沉而厚重的大調禱文,從他口中徐徐頌唱而出
范寧此次選擇進行改編的藍本,是前世浪漫主義時期“掌炬者”勃拉姆斯最偉大的大型聲樂作品德意志安魂曲
這部作品總共七個樂章,此刻呈現的是第一樂章,范寧以其中主題為基礎作小型合唱改編,并將原先的歌詞文本,以更契合神圣驕陽教會的表述方式做了修正。
相比于原版樂隊與合唱團排山倒海的壯烈效果,無伴奏的圣詠之聲是另一種莊嚴肅穆的風格,這不僅更契合當前的氛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舊日”再現音樂帶來的污染。
如果之后有再現原版大型作品的需要,范寧就只敢選擇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而不是現在的浪漫主義了。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先是極致的“燭”,再是高深的“鑰”,唱詩班那個原本的領唱者突然心底一激,原先古井不波的靈性水面,就像是被一把“鑰匙”尖輕點了一下般,蕩出了陣陣漣漪
他腦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現出一支旋律,開始在上方五度的降b大調上,間隔兩個小節跟著范寧展開模彷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