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羅尹聞言抬頭。
座位席上很多人瞬間繃直了身體。
那些表達過“微詞”的軍方代表、王國政要和世家貴胃們一時間開口不是,不開口也不是。
眾人遵守著禮節,沒有任何議論,只是迅速交換著眼神。
內心卻像是在寧靜的夜里炸響了一顆驚雷。
速度太快了,而且教宗沒有任何解釋,既沒有解釋身份,也沒有解釋原因,更沒有解釋這一決定的過程是怎樣作出的。
連這些教會高層的主教,事先都不知道。
什么作品的首演可以替換掉原本的卡休尼契
會不會存在褻瀆的風險
拉瓦錫也是中古時期的作曲家嗎b小調彌撒是最新發掘出來的遺失作品甚至觀禮者中間、或更遠街道上的聆聽信眾里,還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拉瓦錫是此次司鐸候選人。
但這條訊息告知后,眾人沒有時間來充分消化。
因為,登臺的指揮大師加利尼茨直接雙臂張開,預備拍起,沉重落下
“圣主矜憐我等”
詩班席的五個聲部直接爆發出如靈魂吶喊般的最強音
具備悲劇色彩的b小調合唱引子,讓一種無法言喻的愁苦瞬間席卷廣場。
聽眾全身仿佛被灰暗的物質所注滿,但在霧靄沉沉的悲劇背后,拔高的女聲和小提琴的旋律,卻如同在黑暗的深淵中燃起了最初的圣火
慈悲經,最古老的彌撒音樂之一,在第3史早期教會的“連禱歌”中由神職人員領唱,信眾應答,形成最初的“輪唱”聲樂形式,后期逐漸從“連禱歌”中獨立出來。
在“不墜之火”的教義里,它的禱文包含三段“圣主矜憐我等”、“圣子矜憐我等”、“圣主矜憐我等”,每一段禱文都頌三遍,共九遍,隱喻教會中“三位一體”的核心秘密。由于它的一三段歌詞相同,古代音樂家很自然地譜以相同的旋律,中段則進行變化對比,這或許是aba曲式的重要宗教起源。
但巴赫在b小調彌撒的慈悲經上,卻創造性地為每一段譜寫了一首獨立的分曲,此刻正是第1分曲“圣主矜憐我等”。
引子以勐烈的悲慟之火點燃靈性,接下來氣氛重歸暗澹,由純器樂演奏出第一段賦格。
主題中的先行出現重復b音作“吟誦”狀,兩組楔形模進意為“祈求”,經過一個半音下行的“嘆息”音調后,向上六度的大跳音型隱喻對主榮光的“驚嘆”。
立在空中的“輝光巨輪”蕩滌著輝煌的光暈,將慈悲經中暗藏的龐大純凈的無形之力輻散至超過方圓五公里的區域。
聽眾的內心已經開始戰栗。
隨著主題的首次呈現結束,第二段、第三段“吟誦祈求嘆息驚嘆”的模彷聲部接連進入,并從克制的器樂過渡到神圣的人聲,最終形成一曲包含五個間插段的莊嚴賦格。
“圣子矜憐我等”
第2分曲,音樂進入稍稍明快的d大調。
在兩把小提琴的同度助奏下,兩位女高音吟誦中段禱文。
她們或以平行三六度齊唱,或在四五度上模彷,雙拍子與三拍子的融合,富于表情的倚音使用,使這首二重唱充滿著優美婉轉的自然音旋律線。
“圣主矜憐我等”
四聲部合唱聲又起,通奏低音、長笛與雙黃管以柔音伴奏。
第3分曲標記有巴洛克早期所特有的“a
eve”表情術語二二拍號的原型音樂在演奏時應比記譜快一倍,讓暗澹的升小調帶上了幾分莊嚴行進的熱忱。
“古修士遺風,不愧是古修士遺風”已經回過神來的圖克維爾聽得雙拳握緊,一同有此感慨的,還有教會高層席位上的宗教審判長梅拉爾廷和另幾位主教。
他們都是對教義理解精深之輩,聽出了這第3分曲中無處不在的“stieanti”古代風格這位拉瓦錫神父以近乎嚴苛的第3史旋律線系規則,全面控制賦格各聲部的寫作,從主題特性、進入方式、推進手法就連那些不協和音的小心翼翼的準備與解決,都無一不是遵從純粹之極的古代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