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卷的字數寫超了一大截,原本大綱估計的25w,結果直接飛到40w去了。
看來越往后期,在沒真正動筆之前,是沒法很好地估計收線所用的篇幅的。
所以完本的字數預期也得上調,從300w變成310-320w的樣子,而且之后,估計還要更加注意篇幅的問題。
分享一個最新感受:稍微擁有一些寫作經驗后,我越來越意識到每卷、每章的寫作字數并不是一個“任務”,而是一種“成本”(這里不是讀者的付費成本,就是說的作者的寫作成本)——每一次更新,作者需要拿著這固定每幾千字的“燃料”或“子彈”,讓劇情往預期的方向推進預期的距離,否則一旦拖沓疊加拖沓,整個大結構的把控就會變得非常難受,就如水會讓燃料和子彈受潮一樣......
“新月”這一卷,其實,按照簽約前最初的構思,這已經是最后一卷了。
對,這本書其實已經完結了,養書的別養了啊可以宰了(劃掉)。
如果是都市文娛題材的一般大綱結構,主角一路推進,到最后一個/數個世界最頂級的賽事上登頂,基本上就走完主線了。
剩下的話,再用個5-10章收拾一下,做點主角想做的事情,交代一下支線和次要人物的結果,再把情緒的余韻釋放一下,讓結尾定格在一個畫面或一句臺詞中......
完美。
不過現在的情況顯然不是都市文娛小說,有好幾個最初就設計好的大活還沒開整......
所以實際第五卷分割的節點,是在這個“原先文娛題材的收尾5-10章”之前,這個分割方式和之前的每一卷不太一樣,以往卷與卷之間有一個大轉場,所以尾聲的情緒余韻釋放更多,畫面結束感強一些,而第五卷和下文是直接連著的,沒有轉場。
所以不排除有人可能覺得收得太快了,如果有這種感覺,那估計是分割點的變化導致的,不過沒關系,還有下文呢。
當然,大家完全還是可以第五卷結局作為一個《舊日音樂家》完結的if線,如果這么去想的話,后續5-10章he結局的收尾內容,根據上文提示自行腦補即可......
然后還是按照慣例聊聊馬勒的《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
和書中類似,這部交響曲的創作時間,也是在世紀之交,工業浪潮下的1901-1902年,或人文思潮中那個延續性的名詞,“世紀末”。
這段時間對于馬勒的藝術生涯來說,是一個分水嶺,因為,他人生中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值得一提的,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反猶思潮。
與范寧在本卷的“登頂”結局類似,20世紀初,是馬勒的指揮家與作曲家地位逐漸登上頂峰的時期。
但也是歐洲反猶主義情緒滋長最快的歷史時刻。
雖然整個德語區域的反猶淵源是由來已久,但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經20余年的進展,在奧匈帝國區域,這種思潮已經徹底變成了一場有組織有條理的政治運動。
“從1897年至1907年,雖然表面看來是馬勒在事業上處于巔峰狀態的十年,但正是在這十年里,馬勒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個猶太人的巨大壓力。”
——克勞斯·費舍爾《德國反猶史》
所以第五卷中無處不在的管控氛圍,其現實出處于什么,就無需再贅述了。
尤其是結尾慶典日的劇情上,為什么范寧會忽然想到“黑色貝九”,懂的人都懂。
第二個方面是實質意味上的死亡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