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這一卷寫完的后勁還挺大的。
先說一句,由于多少可能會存在輕微劇透,關于劇情總結的內容我放到了中后段,按需自閱。
“悲劇”卷,目前為止除早期“巨人”卷以外,唯一的“大綱保存最完好”的一卷。
之前的寫作中或多或少有受評價影響,有猶豫和局部調整,但現在這本書的數據口碑什么的已經定型,大勝結局在第五卷也完成了,所以這一卷,嗯......執行地非常徹底。
眾所周知,網絡文學頻繁切換視角是大忌,即便只玩雙線敘事,都有很大的“掉數據”、“玩炫技”、“文青自嗨”等詬病可能,但考慮到這本書是類密教世界觀,作者干脆直接掏出一波“四線敘事”糊臉,閣下想必就沒有應對之策了()
第六卷所涉及的多重歷史(主要的是四重),最初定的兩個寫作目標是——
一、精簡,強推主線,總字數20w以內,每一重歷史的展現不超過5w字的篇幅;
二、每個5w的部分都在交替共推主線,主要勢力人物的沖突事件,要在不同的歷史中形成映射或隱喻,一些關鍵的臺詞、道具或意象能在各時空發生聯系,而且單獨來看,每重歷史的氛圍和故事線也要是完整的。
在短篇幅的快節奏下,不遺漏地展現這么多內容,很有挑戰,不過我覺得我基本做到了。
馬勒《a小調第六交響曲》,別名“悲劇”,曾是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最喜歡的一部交響曲,沒有之一。全曲很多地方體現了秘史的千頭萬緒,首先是樂章,由兩個極其復雜的首尾樂章和兩個存在次序爭議的中間樂章構成(對應書中多重時空并行的演奏),馬勒在末樂章設計了三次錘擊(對應書中原時空的三次),但也有其他次數如五次的寫作考量(對應書中其他時空落錘的不完全一致),而且首演結束后,馬勒又在總譜上刪除了最后強奏位置的一錘(對應書中永不復現的最后一錘)。
所以卷首語是“先于此物發聲,而后一無所響”。
這部作品絕對是馬勒交響曲中最為陰暗、最為罪惡的一首,為什么說陰暗,是因為它沒有給出路,它只呈現結局,其實馬勒前面的作品,不管過程有多苦大仇深,但結尾都是正面的,第二第五是救贖與勝利,第一第三第四是理想化的表達,而這里的最后,是深空中的一片虛無。
為什么又說罪惡,是因為它偏偏在很多段落都展現出了驚人的動力和積極性——不是沒有希望,而是希望被一次次地、精確地、有計劃地證明為徒勞。
英雄受到打擊,站起來后勝利,這是貝多芬“第五”;英雄受到打擊,然后靜默逝世,這是柴可夫斯基“第六”。
而如果是英雄受到打擊,站起來繼續抗爭,再次受到打擊,再次站起來抗爭......如此一直到最后一次打擊再也站不起來,并仔細描繪這其間的詳細過程,這是馬勒“第六”,人類最深刻的精神創傷莫過于此。
馬勒如此,我亦如是,相比一本作品“在前期失敗然后切書”,看著它“在失敗又繼續的過程中一直寫至完本”顯然具備更強的張力,不管在哪個網文平臺,前者的書一定是多數,后者的書一定是少數......馬勒讓他那時的少數聽眾花了80分鐘迎接最后的失敗,我則預計拖著我的少數讀者陪我一起花費4年,而且很可能是人生中最寶貴的4年,若真能做到如此,諒必作者的創作過程和讀者的閱讀過程亦會擁有最陰暗和罪惡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