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的四條敘事線,分別為現代地球、中世紀、啟蒙運動、原時空。除了原時空外,另外三條敘事線正是把范寧這條獲獎感言的動機分裂為了三個部分,再各自對應上《第六交響曲》的不同樂章,以及各自結局的消極性宣示臺詞,“悲劇”卷的大綱框架就出來了:
中世紀——第一樂章——作為修道院圣樂抄寫長的范寧——獲獎感言中“內心的道德準則”動機——“我恪守道德于是道德吞噬我”結局臺詞;
現代地球——行板樂章——想登頂喜馬偕爾邦的范寧——獲獎感言中“頭頂的星空”動機——“我追尋星空于是星空遺棄我”結局臺詞;
啟蒙運動——諧謔曲樂章——想揭露慈善黑幕伸張正義的范寧——獲獎感言中“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惻隱與同情”動機——“我守護苦難于是苦難譏諷我”結局臺詞;
原時空——第四樂章——進入“x坐標”想解決主線矛盾的范寧——“頭頂的星空”+“內心的道德準則”+“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惻隱與同情”合一動機——悲劇的三重內核無法跨越——導向“夜幕落下”結局。
如此,形成類似于音樂作品中“四聲部賦格”的結構,或者理解為“弦樂四重奏”或“四部和聲”也行。
特征的動機會在聲部之間模仿和變形,所以讀者朋友也看出了一些端倪或隱喻,大量的物品、角色或事件會在不同的時空中近似地出現,臺詞與轉場也是。
比如四幅不同形態的“秋千”、比如“少年的魔號”與“東方之笛”、比如第五卷中范寧和希蘭逛的“范德沙夫收藏館”和“沒有琴弓的索爾紅寶石”和“毒藥索爾紅寶石”、比如“修道院圣樂審查”與“特巡廳清洗名單”、比如“被脅迫任職的南希”與“特巡廳監視下的特納藝術廳”、比如“高塔上生死不明的演奏人員”和“雪山上遇難的藝術家”......
更小一點的細節,還有同時出現在修復室與雪山遺體上的硝酸甘油、中世紀瓊書房的面具與拍賣場的面具、啟蒙運動時空南希的鐲子與第三卷南國露娜的鐲子、跳入火刑場裂縫的范寧與跳入冰川裂縫的若依、淹沒修道院的湖水與第一卷默特勞恩湖旁的作曲小屋等等......更明顯的如“無主之錘”、“幻物”與“幻人”、“雙盤吸蟲”等等就不贅述了......
四重歷史是敘述主體,但實際上“午”的時空無限之多,比如范寧回到的現代時空其實和最初“穿越”前的藍星是不一樣的,雪崩醒來后又不一樣了,由于可能性的分裂,很多時空存在似是而非的細微區別。
這點也在文中做了大量的細節暗示。
比如南國卷開篇范寧回到的藍星,是打車去聽音樂會的,但這里的范寧卻莫名其妙有臺二手車;前者范寧手腕寄存號牌是紅色的,但這里卻成了藍色,號碼也不一樣;前者檢票大廳是三位女性工作人員,這里卻出現了男性......等等......
好啦,想說的差不多都說了,這幾天的后勁也基本緩過來了。
下一卷的劇情還是不事先劇透了,好奇事態怎么發展的可以先根據作品腦補一下hhh,這次的準備時間應該比第六卷還是要短一點的。
第七卷,卷名“夜之歌”,源自馬勒同名的《e小調第七交響曲》。
回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