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攤丁入畝改革,對于窮人來說是件好事,直接將他們身上沉重的枷鎖解開,而對地主大戶來說就不是那么友好,他們的田地越多,要交的田稅也就越多了,但是這種制度一出,天下百姓獲利,康熙也同樣獲利。
人丁稅自漢朝時就已存在,經歷了千年,歷朝歷代都曾試圖改革過稅法,但都不曾直接將丁銀改成田稅,如今卻要在他們滿人手上做成這件大事,康熙瞬間豪情萬丈,雄心頓起,若是他們滿人能將做出這么大功績的事,必然會流芳百世,讓后人稱頌,就連那些一直質疑他們的漢人也都啞口無言。
弘暉遞上去的折子獲得了康熙的批準,康熙不僅準了這件事,還要求弘暉親自來辦,務必要將這件事辦得漂漂亮亮,讓這天下的百姓都能受其恩惠。
這種事情對于康熙來說簡直就是百里無一害,而對朝中百官來說卻并不是如此了,這些人都是浸淫官場多年的老狐貍,弘暉的折子一出,他們就立刻嗅出了不同尋常的氣息,若是真按照這折子上來實施,只怕到時候不僅僅是地主豪紳們肉痛不已,甚至還鏟除了不少官員們的搖錢樹。
弘暉要求查清各省地方的田畝多少,按照田畝來征收田稅,而田稅與人丁稅不一樣,田畝的多少幾乎是穩定不變的,只要多偵查幾次就能摸得一清二楚,而人口卻是可以上報“夭折”從而貪下部分稅銀,這樣一來日后地方官想要貪墨就不容易了。
地方與京中一向都是千絲萬縷的聯系,每到年關的時候,地方官員進京述職的時候往往都會拜謁京官,送上冰炭銀,所以弘暉這一招下來,其實是動了京中百官的利益“蛋糕”,但是朝中卻無一人出言反對。
并非是他們真的信服弘暉而不敢反駁,而是為弘暉拋出的利潤所獲,雖然每歲年關時那些地方官給了他們不少的孝敬,但是這與出海的利益相比簡直就是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后者完全無風險,他們都是正正經經拿到分紅利潤的。而如今弘暉又說將商船派去更遠更富有的美洲,光是聽弘暉描述的那些金礦,朝官們就心中一片火熱。
不是他們貪財愛利,實在是弘暉給出的太多了,每次拿著那些分紅利潤回府時,他們都心驚膽戰,有著這些銀子,對家族未來百年大計都不用愁,就算家中不成器的不孝子弟好幾個,也不用擔心他們會將家業敗光。
嘗到過這樣的好處后,他們哪里還舍得拒絕弘暉提出的讓商船去美洲,更何況弘暉還提出搞商會,若是他們此時跳出來反對,不僅可能沒有成功,反而有可能會得罪弘暉,到時候反而便宜了地方那些官員豪紳,讓那些人憑借著商會占了這利益。
因朝中百官出聲者寥寥幾人,弘暉想要改革攤丁入畝之事極其順利,政令下派到地方時,不少官員與地主豪紳傻了眼,可他們也不敢鬧,一方面是京中那邊沒鬧起來,另一方面就是被弘暉拋出的商會給誘惑住。
他們早就眼饞京中百官從出海上攫取的巨額利益,他們何嘗不想分一杯羹,可惜那些京官們在此事上嚴防杜絕,讓他們根本沒有門路,只能想法子趕緊調回京中,說不準就能搭上門路了,哪里想到如今弘暉會主動對他們打開口子。
雖然田稅一事讓他們肉疼不已,但是若能參與到出海當中,那也是受益不淺,其中利潤可是遠超過那些田稅,頓時原本不情愿的地主豪紳們也都紛紛閉嘴,一時間這改革之事竟成了皆大歡喜的局面,反對者寥寥無幾。
那些百姓們可不知道這其間的彎彎繞繞,他們生活在最底層,對于那些出海之事根本就不關注,反而是這改革田稅之事讓他們激動不已,一開始告示貼在官府衙門前面時他們還有些看不懂,拉了書生來解釋一遍才明白過來,以后土地多的就要多交稅,土地少的交稅,而那些沒有土地的就不用交稅